近日,我國首艘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未來”號,結束為期16天的特裝設備實海試驗及深遠海科考試驗後,抵達上海。這是自今年7月交付以來,“未來”號開展的首次深遠海試驗。
歷時6年科研攻關和設計製造的“未來”號,是一座集中試、科研、保障於一體的“移動的海上實驗室”。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七〇二所所長、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執行主任、“未來”號建設項目總指揮葉聰細數其全能性:“它既能開展新型綠色智能技術試驗,又可提供深海裝備應用與試驗支持,還能助力科學家開展深遠海洋調查。”
6年來,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及其連雲港中心,聯合中船集團旗下十余家單位集智攻關,突破動力系統、科考支撐系統、動態測試系統中的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為我國海洋科技自主創新注入強勁動力。
“‘未來’號將努力打通船海裝備技術從科研成果到産業應用的梗阻,為我國船舶工業和深海科技高質量發展構築新支點。”葉聰説。
穩定輸出的綠色“心臟”
“‘未來’號開展多項作業的同時,又要為大量精密測試設備供電,因此,它的‘心臟’必須強勁可靠、綠色智能。”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連雲港中心主任張海華&&。
“未來”號配備4&主柴油發電機、6&推進器,動力十足。“但挑戰在於,海上定位作業時所需動力較小。若動力系統全開,油耗會很大,既不經濟也不環保。”中船集團七一一所動裝部系統集成副主任、“未來”號動力系統現場負責人周瑜介紹,為讓“未來”號能根據作業需求“量力而行”,團隊採用多相整流和變速發電技術,試圖使電流輸出更穩定,讓發動機根據用電需求調節轉速和輸出功率。
然而,這些技術在最初的係泊試驗中,給了團隊一記重挫:4&發電機並車時出現功率振蕩,導致發電不穩定。
“當時,我們幾乎訪遍船舶電力系統技術專家,卻始終找不到解決方法。”周瑜猶記得那時的緊張與焦慮:距離船舶交付僅剩三四個月。
那段時間,船廠碼頭的集裝箱成了會議室。每天清晨,大家圍坐在集裝箱裏制定試驗方案,隨後鑽進在建船艙,在刺耳的噪聲中,蹲在儀器前進行測試。晚上七八點鐘,大家再回到集裝箱裏復盤,梳理線索。
就這樣,大家反復調整參數,歷經上百次並車試驗和多輪技術評審論證,終於找到癥結所在。
“問題在於動力系統設備的性能不匹配。我們迅速優化核心零部件和參數,更換發電機電纜,重新佈置濾波器和冷卻管路,並測試電力系統性能。”周瑜和同事們在一個個不眠之夜中“闖關”,最終迎來曙光。
今年4月,動力電力系統重新進行係泊試驗。隨着發電機組並車功率穩步上升並最終穩定在額定負荷,集控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歡呼和掌聲。
周瑜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依靠這套技術,發電機每年可節油456噸,減少碳排放約1420噸,這相當於560輛小汽車一年的排放量。”
無懼風浪的“水下電梯”
在“未來”號中央,有一個下挖的“水池”貫穿甲板、直通海洋,名曰月池。
“未來會有更多像‘蛟龍’號、‘奮鬥者’號這樣的潛器。”葉聰&&,潛器入海需要作業&&支撐,“未來”號的一大使命就是為深海裝備作業提供保障。
月池便是深海裝備入海的重要“門戶”。“深海裝備通過月池布放到海洋裏作業,能減少大風大浪等惡劣海況的影響。科研人員操作裝備進行水下觀測、採樣和特種作業也會更高效。”“未來”號監造組組長劉楊告訴記者。
月池雖打造了一片“舒適區”,但挑戰在於如何讓潛器通過它平穩入海。最初,6家單位的二三十位科研人員集中研討,卻始終沒有商量出理想方案。
經過十幾輪討論,有人提出大膽想法:能不能把潛器固定在作業艙裏,從月池前蓋板上鋪設軌道,連接作業艙的抱緊裝置,讓潛器像坐電梯一樣,沿着軌道直達船底?
這個主意讓大家眼前一亮,但能否落地,還需精密驗證。團隊立即設計圖紙,並進行數據建模和預演。方案初步通過後,很快又遇到難題:“軌道和抱緊裝置的結構強度,是按承載最大體積、重量的深海裝備設計的,而有些深海裝備重心偏離作業艙中心,這給軌道和船體結構帶來安全隱患。”劉楊説。
此後三四個月,團隊在不增重的前提下,不斷改進月池提升系統、蓋板、軌道和抱緊裝置方案,加固月池結構,為其“強筋健骨”。
作業艙要沿相向的兩條軌道下滑,軌道需平行、順直。“我們不斷論證、測試,後來決定在月池艙壁和軌道之間加不銹鋼墊板,並每隔500毫米用一道焊縫固定。”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魏崇華説。
施工團隊反復打磨工藝,最終將兩根軌道的平直精度誤差控制在1毫米內,讓作業艙能順暢無阻地直通海底。
智能裝備的“全真考場”
作為中試驗證&&,“未來”號將“考場”設在了深海。大大小小的設備、器件和系統,只有經受住“深海考場”風浪的考驗,才能“上崗”。
“我們在船上設置了8000多個數據採集點,以監測設備狀態、感知周邊環境變化。”“未來”號動態測試系統研發工程師姚鳳翔和團隊在為全船佈下這些“耳目”的同時,挑戰也隨之而來:如何為不同廠家、不同功能的智能設備與系統,建立一套科學、合理且高效的實船測試驗證方法?
“我們一邊梳理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制定的技術規範以及各大船級社的要求,一邊與設備廠商及研製單位逐一明確各類智能設備的功能邊界、性能指標和測試需求,隨後制定測試方案,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姚鳳翔説。
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遇到不少困難。“如何高效採集被測設備、系統的運行數據是核心挑戰,而自主航行系統的實時決策日誌、智能操舵系統的操控指令、導航雷達的目標信息等數據,數據流格式不同、頻率不一,傳統數據採集方法根本無法應對。”姚鳳翔回憶,團隊在船廠待了四五個月,一邊調試設備,一邊提高數據採集和分析效率。
“經過反復調研和論證,我們開發了分佈式智能數據採集架構,實現了多源異構數據的實時同步採集。”姚鳳翔解釋道,他們還為每個任務打上“時間標籤”——通過時間搜索,就能定位到每個任務關聯的設備數據信息。
目前,動態測試系統可實現全船數據的採集、存儲、計算、管理和應用,以及船岸數據的互聯互通,可以對多種智能設備與系統進行測試驗證與分析評估。
“下一步,‘未來’號將繼續開展智能中速機、智能操舵裝置、導航雷達等被測設備系統的中試,並為相關産品迭代升級提供數據支撐,助力船舶行業智能化升級和綠色化發展。”張海華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