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加持,卒中治療突破瓶頸-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30 08:36:18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加持,卒中治療突破瓶頸

字體:

卒中,俗稱“中風”,是一種急性發病的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居民主要的致死、致殘原因之一。臨床上,卒中可分為缺血性卒中(如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出血性卒中(如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具有高發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高經濟負擔“五高”特點,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當卒中驟然發生,患者的健康狀況會急轉直下,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偏癱、失語、認知障礙等,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面對這一嚴峻挑戰,科研人員不斷探尋更好的治療方法,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也成為挽救生命的關鍵力量。新技術的強勢介入,或將給卒中患者帶來新的曙光。

“AI醫生”為搶救爭分奪秒

“時間就是生命”,搶救卒中患者,就是一場與死神的賽跑。每延誤1分鐘,患者大腦就會失去約190萬個神經細胞。搶救時機稍縱即逝。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21》顯示,我國每年新發卒中病例中,主要為缺血性卒中患者,約佔總數的80%。這類患者能否在發病後的“黃金時間窗”內接受靜脈溶栓或取栓治療,直接關係到其生死、預後和康復質量。對出血性卒中患者來説,則需盡快控制出血、降低顱內壓,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臨床共識表明,干預越早,腦損傷越小,治療效果越好,患者回歸正常生活的機會就越大。

“AI技術能為缺血性卒中患者延長黃金救治時間,在這場與死神的競速中展現了顛覆性力量。”日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以下簡稱“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主任醫師、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鄭華光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説,以AI技術為基礎的醫學影像識別、決策大模型等不僅煉就了一雙讀片的“火眼金睛”,加速了診斷,還可輔助醫生制定更個體化、更優的治療方案。

在北京天壇醫院急診科醫生的電腦裏,有一位特殊的“AI醫生”,這是集成於醫學影像系統中的急性卒中智能影像決策&&。當卒中患者完成檢查後,系統需處理的影像多達上千張。在這位“AI醫生”的輔助下,系統幾分鐘內即可生成分析結果,為快速決策提供支持。

“AI技術還能快速識別缺血半暗帶,即潛在的可挽救腦組織,為醫生提供更精準的決策支撐,從而使患者功能已經損傷但結構尚未完全損傷的腦細胞得到及時救治,幫助部分患者延長‘黃金救治期’。”鄭華光説。

在急性卒中智能影像決策&&輔助下,2024年,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團隊成功將大血管閉塞卒中患者的溶栓治療時間窗,從國際通行的4.5小時“黃金救治期”安全延長至24小時。該成果不僅改寫了臨床指南,更被國際同行評價為“世界卒中史上的重大突破”“具有深遠的全球意義”,標誌着我國在卒中智能診療領域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此外,在患者功能評估和康復階段,AI還可實現遠程、個體化管理,使更多患者受益。”中國卒中學會醫療質量管理與促進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副主任倪俊説。

倪俊舉例,針對發生卒中後患者的功能評估,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以下簡稱“北京協和醫院”)整合了包括基於計算機視覺的運動功能定量分析系統、眼動追蹤分析系統以及AI輔助的認知功能評估工具,能夠無創、精準地捕捉患者上肢運動、姿勢控制、眼球運動及多項認知域的微觀數據,可為患者訂制個性化康復計劃。面對卒中康復的長期性、連續性挑戰,該院開發了配套的移動應用程序,有望將在院治療使用的部分智能化康復方案延伸至患者家中,從而有效解決出院後患者康復支持不足的瓶頸。

倪俊與鄭華光均指出,我國地域廣闊,醫療資源分佈不均,卒中診療水平在不同地區間存在差異,難以實現標準化管理和決策。未來,隨着AI技術的持續發展和廣泛應用,有望打破區域壁壘,推動臨床診斷與治療的均質化發展。但兩位專家同時強調,當前AI技術主要發揮輔助作用,最終的臨床判斷和治療決策仍需由醫生綜合患者整體情況作出。AI無法完全取代醫生,而是幫助醫生更科學、更快速、更安全地救治卒中患者。

腦機接口讓患者重獲行動能力

通過“意念操控”,卒中後的偏癱患者能用原本毫無知覺的患側肢體完成握手、喝水等動作,甚至借助外骨骼輔助還可以實現行走。這些場景如今正在腦機接口技術的加持下走進現實。

北京天壇醫院院長助理、神經病學中心副主任李子孝指出,腦機接口作為一種變革性的人機交互技術,分為侵入式(有創)、非侵入式(無創)或半侵入式三類。該技術通過電極採集大腦神經活動信號,經外部設備解碼後識別使用者的運動意圖,並將指令傳遞至癱瘓肢體或外骨骼等輔助裝置,實現“意念控制動作”的閉環通路,幫助失能患者重新獲得行動能力。

“這對卒中患者的康復具有革命性意義。”倪俊指出,腦機接口可幫助癱瘓的卒中患者重新激活受損運動大腦皮層,從而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特別是對傳統康復反應有限的患者,腦機接口為喚醒其“沉睡神經網絡”提供了新希望。

近年來,我國在腦機接口技術臨床研究領域喜報頻傳。

今年以來,由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等團隊聯合研發的高性能侵入式智能腦機系統“北腦一號”已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宣武醫院、天壇醫院完成多例人體植入手術。該系統不僅服務於卒中患者,還覆蓋脊髓損傷、漸凍症等患者群體,實現了機械臂控制、中文語句解碼及肢體運動功能康復等多項突破。

今年5月,我國首個腦機接口臨床與轉化病房在北京天壇醫院正式啟用,標誌着我國腦機接口技術從實驗室研究走向臨床醫療邁出關鍵一步。目前,該病房已承擔“北腦一號”系統的臨床試驗任務,加速推動技術落地。

在李子孝看來,腦機接口真正大規模走向卒中臨床治療,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倪俊也指出,當前技術仍面臨信號穩定性難以保證、個體差異大,設備偏複雜、成本較高等問題,且缺乏大樣本、多中心的循證數據,這些都是腦機接口在卒中治療等領域進行大規模臨床應用所面臨的“攔路虎”。

對此,李子孝建議,未來應加強醫工交叉協同創新,夯實腦科學基礎研究,加快生物相容性材料研發,推動設備向小型化、可穿戴化發展。同時,需加快制定腦機接口臨床應用的技術標準與倫理規範,以審慎而積極的態度推進技術轉化。

“除了AI和腦機接口外,還有很多新興技術正為卒中患者帶來新希望。”鄭華光舉例,如納米機器人取栓、智能可穿戴設備實時監測卒中患者生命體徵、數字孿生技術為卒中患者或高危人群構建“數字大腦”……

“未來,卒中防治將邁入‘多模態融合與精準干預’的新時代。”倪俊堅定地説。

【糾錯】 【責任編輯:吳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