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打造全球創新創業生態之都”為主題的HICOOL2025全球創業者峰會在京舉辦。活動現場,國典(北京)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建民圍繞國典醫藥在“産學研醫”融合以及藥物創新研發等方面的實踐進行分享。
創業8年來,張建民始終專注於神經系統疾病與人體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瞄準臨床需求迫切、治療手段稀缺、患者基數大、市場空間廣的適應症,布局外泌體藥物研發。據介紹,國典醫藥“iPSC外泌體:創新藥物研發的新賽道”項目在HICOOL 2024全球創業大賽中獲一等獎。
新華網:在神經性疾病藥物研發方面,當前産業發展有哪些創新趨勢?國典醫藥如何布局?
張建民:神經性疾病相對複雜,很多神經性疾病不是單一靶點致病機制,往往是神經系統調控網絡紊亂而導致的系統性疾病。神經性疾病難以治療的重要障礙是很多藥物無法穿透血腦屏障到達腦實質發揮作用。目前,國典醫藥採用的天然外泌體遞送系統可以通過滴鼻的方式遞送到腦組織,避免口服藥物引起的副作用。目前已在北京多家三甲醫院開展難治性癲癇、兒童癲癇性腦病等管線的IIT臨床試驗。
新華網:生物醫藥創新高度依拖於“産學研醫”的深度融合,國典醫藥在“産學研醫”融合方面有哪些經驗舉措?
張建民:我國醫藥産業中發展勢頭強勁的企業,無一不是做到了産學研醫深度融合。“醫”是起點也是終點,我們要做的任何事情都應該來自於解決臨床的痛點難點;“學”和“研”是基於臨床的痛點難點做創新型機制研究、顛覆性技術開發;“産”是出口,把“學”和“研”的技術和成果轉化為産品,將來應用於臨床。國典的産品是來自於我們多年在科研的積累和在iPSC(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和外泌體方面的技術突破,轉化到企業形成産品的研發製備。
新華網:北京具備豐富的科研與臨床資源,如何借助高校學術基因助力企業市場轉化,更好賦能生物醫藥産業發展及科技創新?
張建民:近年來,高校愈發重視科技成果轉化,但在推動産學研融合過程中仍面臨理解行業實際需求的痛點。要實現有效轉化,須強化與企業的協同合作。高校科研人員往往更關注技術原理與前沿突破,而企業則側重於産品的落地與市場化。如何將實驗室中的技術原理轉化為具備市場競爭力的産品,亟需高校、科研團隊與企業之間的深度交融。
在這一背景下,企業不僅需要引進掌握核心技術的人才,更應在成果轉化階段配備通曉GMP、熟知法規、具備藥學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從而打通從技術到産品的關鍵環節。北京是文化、科研、創新的高地,擁有雄厚、豐富的科研人才和實力,也有很多創新企業,當前企業設立的博士後工作站與高校流動站相結合的聯合培養機制,為産學研融合提供有效路徑。此外,企業為主導、高校為支撐的項目組織模式以需求導向、多方協同的機制,推動實現高質量成果轉化,形成産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創新生態。
新華網:本次峰會(展覽)給您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HICOOL平台在服務企業發展過程提供了哪些助力?
張建民:今年HICOOL峰會最令我震撼的是它作為全球創新樞紐的能級提升。本屆大賽參賽項目和人才數量首次實現“雙破萬”,吸引了來自139個國家和地區的10055個創業項目和13150名創業人才參與,這充分證明了HICOOL的全球吸引力和北京創新生態的強大磁場。會場內,從生物醫藥到新能源、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的集中展示,讓我深刻感受到全球創新要素在這裡高效流動與碰撞的活力。國典醫藥在過去兩年中深切受益於HICOOL平台的全方位賦能,尤其在融資對接、産業資源整合及品牌推廣方面獲得關鍵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