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煤矸石樣品(左)和多級孔功能陶粒(右)。 受訪單位供圖
記者10月9日從昆明理工大學獲悉,由該校雲南省土壤固碳與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昆明理工大學副校長潘波領銜的科研團隊,近期在固體廢渣赤泥資源化利用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團隊成功開發出一套以數項核心專利為支撐的赤泥固廢協同高值化利用技術體系。此項技術有望為破解赤泥這一困擾全球鋁工業的環保難題提供全新“中國方案”,對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赤泥是以鋁土礦為原料生産氧化鋁過程中産生的固體廢棄物。其鹼性較強、粒度較細、組成複雜,綜合利用難度大。赤泥的大量堆存不僅佔用土地,更存在極高的環境風險。相關數據顯示,赤泥全球累計堆存量超過40億噸,我國堆存量也達數億噸之巨。它的治理和利用是公認的世界級難題,如果採用傳統處理方式,易造成二次污染且成本高昂。做好赤泥綜合利用,對降低鋁産業重點地區生態環境風險、推動鋁工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科研團隊另辟蹊徑,歷經十年攻關,構建了一條“綠色、高效、高值”的技術體系。團隊發明的從赤泥中溫和提取鐵元素並精準製備β型羥基氧化鐵的專利技術,不僅可將固體廢渣“吃幹榨盡”,還可將其“變廢為寶”。
“β型羥基氧化鐵是高性能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關鍵前驅體,市場價值極高。”潘波介紹,尤為關鍵的是,從赤泥廢渣中提取鐵元素後,産生的富鋁硅殘渣不會成為新的廢物。通過團隊的專利技術,富鋁硅殘渣可與粉煤灰、煤矸石等其他大宗固廢協同治理,製備成多級孔功能陶粒。這種陶粒可廣泛應用於建築建材和水處理領域,最終實現所有成分的資源化利用。
“創新技術就像一套‘組合拳’,不僅打中了赤泥治理的痛點,還協同治理了粉煤灰和煤矸石,實現了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潘波告訴記者,近期,這項技術已完成實驗室階段的全面驗證,各項性能指標優異,已具備進行中試放大和産業化示範的條件。與國內外現有的傳統技術路線相比,該技術體系具有産品附加值高、固廢協同性強、資源利用率高、環境友好四大突出優勢,市場應用前景極為廣闊。
目前,研究團隊正積極尋求與大型鋁業、能源及環保企業合作,共同推動建設中試示範線和産業化生産基地,力爭讓這項創新技術早日落地生根,為我國綠色低碳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強勁科技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