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是如何命名的-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2 08:33:37
來源:人民日報

小行星是如何命名的

字體:

小行星由發現者提名,經國際組織審準,最終得到國際公認

  以普通人的名字命名一顆小行星,有可能嗎?2008年,上海一中學生因環保農藥研究成果廣受好評,在浩瀚宇宙中獲得了一顆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這讓許多人好奇,小行星是如何命名的?

  “小行星由發現者提名,經國際組織審準,最終得到國際公認。”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究員趙海斌介紹,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首先,國際小行星中心會給新發現的小行星一個臨時編號,以發現的時間為序,將一年分成24個半月。例如2025A1,“2025”代表年份,“A”代表1月的上半月,“1”代表這個時間段內全球新發現的第一個小行星。為什麼只給“臨時身份證”?因為經過再觀測,這也可能是多年前就發現的“老朋友”。

  小行星想取得“正式身份證”,就要確定精確的軌道,這通常要在4次“回歸”中被觀測到——太陽、小行星和地球排成一條近似直線時,小行星最亮、最容易被觀測到,這個位置叫“衝”。4次觀測到“衝”的位置,就能確定較高精度的軌道參數,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給它一個永久編號,以數字命名,目前已經排到幾十萬號。

  獲得了永久編號,小行星就可以被命名了。此時距離小行星被發現,往往已經過了好幾年甚至幾十年。早期小行星的命名,多取材於神話故事中的人物,比如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塞雷斯”;後來多以特定人物、地點、事件命名,例如“張衡星”“北京星”“北京奧運星”。小行星命名有一些規則:不長於16個字符、可發音、非攻擊性詞彙等。

  “小行星的命名,是舉世公認的殊榮。我們通過提名小行星,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彰顯科技力量。”趙海斌介紹,紫金山天文&前&長張鈺哲將中國第一個新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中華星”。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以郭守敬、張衡、祖衝之以及錢學森、張鈺哲、鐘南山等古今科學家的名字命名了一批小行星,還將北京奧運、“嫦娥”探月等重大事件冠名小行星。這些在我們頭頂閃耀的名字,正是一代代年輕人持續追逐的“星”。 

【糾錯】 【責任編輯:孫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