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這二十四個字凝練成的“兩彈一星”精神,承載着一段中國科技界永志不忘的奮鬥史詩。9月19日,中國同位素與輻射行業協會副研究員曹可為北京市東城區和平裏第一小學和北京景山學校分別帶來以《不負使命,與核同行》為題的報告,與現場青少年共同重溫老一輩科學家“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感人故事,面向未來,立下屬於新一代科技報國的青春誓言。

圖為活動現場
課堂上,曹可帶領同學們一同回顧我國“兩彈一星”事業篳路藍縷的歲月。她介紹,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物質技術基礎薄弱,一批傑出科學家懷着對祖國的赤誠之心,隱姓埋名,以驚人的毅力和超凡的智慧,成功研製出“兩彈一星”。錢學森、趙忠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現場,曹可以錢學森的人生、新中國的導彈航天事業歷程上具重要意義的歷史事件為主線為同學們講述錢學森的故事,並科普錢學森彈道的神奇所在。錢老始終心懷報國初心,這份初心貫穿其一生科研與奮鬥歷程。“這種精神跨越時空,照亮着我們新時代科技創新發展的前行之路”,曹可説。

圖為活動現場
提到趙忠堯,曹可現場講述了一個關於“鹹菜罈子”的故事。作為著名核物理學家、我國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線研究的先驅者和奠基人趙忠堯,在抗日戰爭期間,偽裝成乞丐,一路顛沛流離,將裝進鹹菜罈子的50毫克鐳順利帶到大後方,點亮了中國核物理事業。在艱苦的歲月裏,趙忠堯以驚人的毅力利用極其有限的資源,帶領學生們手工製作實驗器材。“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和李政道,‘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淦昌、錢三強、朱光亞、鄧稼先……都是他的學生”。
北京市東城區和平裏第一小學教學主任劉健&&,本次活動以生動的人物故事和珍貴的影像資料展現了錢學森、趙忠堯等科學家的光輝事跡,激發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們對科學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像科學家一樣勇於探索、精益求精,成為具有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少年。
北京景山學校科技教師王菲菲&&,本次活動是學校將弘揚科學家精神深度融入校園文化的一次成功實踐。這不僅是一場科學精神的盛宴,更是一堂鮮活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將國家層面精神追求與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密結合,為校園文化注入了追求真理、報效祖國的厚重底色。
本次活動是2025年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活動之一,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下,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校)和東城區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旨在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紮實推進教育部《“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實施方案》要求,推動北京市科協弘揚科學家精神課程體系建設,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用新時代科學家精神鑄魂育人,引導廣大青少年走近科學家,了解科學家精神,崇尚科學,熱愛科學。活動得到了中國同位素與輻射行業協會、北京市東城區和平裏第一小學、北京景山學校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