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守護着人類的健康與生命,每一次治療手段的進步、每一種新藥的問世,都離不開醫學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的耕耘和付出,這背後有着怎樣的精神動力?日前,北京協和醫院病案科主任、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李乃適在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的課堂上,以《精益求精:仁者大醫的故事》為題,向青少年們講述了我國內分泌學奠基人和開拓者劉士豪、史軼蘩,從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到醫學救國、科學報國,他們始終秉持着創新的理念和堅韌的精神,在醫學科學領域不斷取得突破的故事。

圖為活動現場
“劉士豪是中國臨床內分泌學奠基人,他和朱憲彝首次命名了‘腎性骨營養不良’並對該病進行深入研究”。李乃適結合劉士豪的成長和求學經歷,向現場青少年講述他在鈣磷代謝、胰島素瘤、糖尿病人群研究以及在國內率先建成胰島素放免測定法的科學貢獻。李乃適介紹,劉士豪始終秉持着嚴謹的科研作風,他提倡臨床—科研—理論緊密結合,並在北京協和醫院主持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內分泌專科,並培育了一大批內分泌學專業人才。
醫學的傳承,遠不止於一份職業的延續,更承載着一種精神的薪火相傳。史軼蘩作為劉士豪的學生、著名的內分泌學專家、中國臨床內分泌學界的第一位院士,受到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從醫60年的時間裏,她把畢生精力獻給了內分泌學事業,由她總結和開創的許多垂體內分泌疾病診療方法為國內醫院廣泛採用,造福了廣大患者。李乃適在講座中&&,史軼蘩最突出的科研成果是她帶領的多學科團隊分析並總結出國際上最大例數(1041例)的垂體瘤臨床表現,並在國內首先建立8種下丘腦—垂體—靶腺功能試驗。“這些研究工作大幅提升了當時我國醫學在垂體瘤診療方向的整體實力”,李乃適説。
自古以來,無數醫者以仁術治愈疾病,以仁心緩解痛苦。現場學生紛紛&&,科學之火已傳遞至青年一代手中,要繼續秉燭前行,為人類健康努力學習。
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科研處主任李麗&&,此次活動中李教授生動講述著名醫生科研歷程,使“嚴謹求實、醫者仁心”的醫生形象更具象化,學生們被科學家的“科研與人文兼具”的故事所打動,讓青少年更加明晰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的意義。
本次活動是2025年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活動之一,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下,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校)舉辦,活動旨在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紮實推進教育部《“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實施方案》要求,推動北京市科協弘揚科學家精神課程體系建設,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用新時代科學家精神鑄魂育人,引導廣大青少年走近科學家,了解科學家精神,崇尚科學,熱愛科學。活動得到了通州區科協、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協和醫學雜誌》編輯部、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