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營養吃出健康-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8 08:37:14
來源:人民日報

吃出營養吃出健康

字體:

7月27日,農業農村部、國家衞生健康委等10部門印發的《促進農産品消費實施方案》提出,“提升營養健康公共服務”,“強化健康消費宣傳引導”。

  糧食産量7.06億噸,肉類産量9770萬噸,蔬菜産量8.6億噸……2024年我國穀物、肉類、花生、茶葉、水果等農産品以及海水産品産量和消費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國的農、林、牧、漁業的高質量發展,讓14億多居民的餐桌上的食物更加豐富。

  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如何科學合理飲食成為一道新課題。有的人因飲食無度,吃出了一些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也有的人為了追求苗條身材,過度節食或者偏食厭食,引發各種健康問題。美食易得,健康難得。吃得飽與吃得好怎樣平衡?美味與營養能否兼顧?如何吃出營養和健康?記者採訪了營養學專家。

  ——編  者  

  主食:學會“聰明”吃碳水

  近年來,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風靡一時,許多人甚至對主食避而遠之,認為不吃米飯、麵條就能瘦身或更健康。然而,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主要的能量來源,完全拒絕主食可能帶來一系列健康風險。

  “為了減重,我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吃碳水,每天只吃蔬菜、水果和雞胸肉,導致經常頭暈,體重還反彈了。”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高佳今年30歲,體重指數超過24,她告訴記者:“我去醫院的減重門診就診,大夫為我制定了科學的食譜,原來碳水並不是不能吃。”

  “問題不在於吃不吃碳水,而在於吃什麼樣的碳水。當前,很多人面臨的真正挑戰是碳水化合物的質量問題,血糖生成指數(GI)正是衡量碳水質量的重要指標。”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向雪松説。

  向雪松&&,碳水化合物是人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尤其是大腦和神經系統,幾乎完全依賴葡萄糖供能。長期不吃主食可能導致能量供應不足,影響大腦功能,因為大腦的主要能量來源是葡萄糖,而碳水化合物是最高效的葡萄糖供應者。長期低碳飲食還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甚至情緒波動,引發代謝紊亂、營養不均衡,增加慢病風險。

  “主食可以分為穀物類、薯類、豆類等,不同農産品的GI值差異顯著。”向雪松説,精製穀物如白米、白麵的GI一般都超過80,攝入後升糖快,營養流失多。而全穀物,如糙米、燕麥、藜麥屬於中低GI食物,富含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紅豆、綠豆、鷹嘴豆等也是低GI、高蛋白食物,搭配米飯可降低整體GI。

  向雪松分析,現代飲食中,精製碳水(如白米、白麵、甜點)佔比過高,這些食物的GI值高,容易導致血糖快速上升,長期食用可能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建議大家攝入的碳水化合物佔每日總能量的50%—65%,盡量選擇低GI、高纖維的優質碳水,而非完全戒斷。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健康主食?向雪松説,不同人群應根據自身需求選擇。老年人易便秘,且往往需要控制血糖、保護心血管,推薦燕麥、紅薯、雜豆粥。要盡量避免糯米,因為其升糖快、不易消化。健身和減肥人群如果完全不吃碳水,可能會導致體重反彈,建議多吃紅薯、玉米、全麥麵包,避免精製糖和油炸主食。兒童青少年生長髮育則需充足能量,不必追求過低的GI主食,可食用雜糧飯、全麥麵條,避免過量食用甜食和油炸食品。

  健康吃主食還有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項。向雪松説,粗細搭配,可以通過“白米+糙米/雜豆”,降低整體GI值,通過“麵條+蔬菜”增加膳食纖維,延緩糖吸收。“雞蛋+全麥麵包”比單獨吃麵包升糖慢。

  向雪松&&,烹飪方式也會影響GI值,通常情況下,碳水化合物煮得越爛GI越高,如粥比米飯GI高,土豆泥比烤土豆GI高。控量也很重要,攝入每餐主食的量約等於自己一個拳頭大小即可。還要避免“隱形高碳水”陷阱,某些無糖食品只是不含蔗糖等,但含有大量精製澱粉。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與其戒碳水,不如學會‘聰明’吃碳水,健康的關鍵在於選擇低GI、高纖維的優質主食,並合理搭配。”向雪松説,科學吃主食,不僅能滿足能量需求,還能預防慢病。

  肉類:控制總量合理烹飪

  臨近飯點,對着兩塊豬肉,家住四川德陽廣漢市北城雲璟小區的劉洪斌犯了難。老伴高血壓、糖尿病復發,按照醫囑,需要吃清淡點,可上小學的孫子正長身體,喜歡吃肉,喊着要吃糖醋排骨。

  劉阿姨將肉一分為二。一塊細細剁,與冬瓜慢燉成清湯肉丸,撒些許鹽。另一份裹粉下鍋,炸至金黃酥脆,再淋醬汁,香氣四溢。飯桌上,清淡的肉丸湯遞給老伴,紅亮的排骨夾進孫子碗中。

  吃肉如何兼顧美味與營養?像劉阿姨家這樣有吃肉困擾的,不在少數。

  肉類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其所含的人體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不僅容易吸收,還能提供鋅、鐵等微量元素。但也有人覺得肉類脂肪多、熱量高,過量攝入,容易誘發肥胖、脂肪肝及代謝綜合徵等疾病,增加心血管病等慢病風險。如何吃肉才健康?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營養師於鳳梅認為,應從用量、種類、烹飪方式等角度入手,科學合理吃肉。

  首先,控制攝入總量。如果是畜禽肉或水産類,成人每天的攝入量為40—75克,相當於三四片手掌大小的薄肉片或五六隻蝦。

  其次,合理搭配品種。白肉紅肉搭配吃,以脂肪含量相對更低的白肉為主,如魚蝦、雞肉等。少吃火腿、臘肉、培根等加工肉類,建議每週不要超過一次。蔬菜水果配合肉類食用,不僅可以補充膳食纖維、維生素,還能避免熱量超標。

  第三,選擇適當烹飪方法。可以通過去脂處理降低熱量,禽肉去皮、豬肉選裏脊、牛肉選腱子肉等低脂部位。要優先選擇蒸、煮、燴、拌等烹飪方法,避免因重油重鹽增加脂肪、熱量攝入。

  不同種類的肉,如何食用更健康?

  “火腿、臘肉等高鹽高脂加工肉製品,可水煮5分鐘後再烹飪,減少亞硝酸鹽,並搭配青椒、西藍花、獼猴桃等高維生素C食物一同食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周鈿苑介紹,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魚肉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容易消化吸收,建議清淡烹飪,少用油炸;雞肉低脂高蛋白,是健身增肌的優選,建議去皮食用,清蒸、水煮、燉湯為佳;豬肉富含血紅素鐵和優質蛋白質,但飽和脂肪酸較高,建議優先選擇裏脊、後腿瘦肉,烹飪前剔除白色脂肪層。

  不同人群吃肉也有講究。周鈿苑給出如下建議:

  老年人蛋白質合成能力下降,消化功能也會減弱,一般建議優選魚肉等易消化肉類,每天攝入100—150克,分兩餐食用,並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促進鐵吸收。

  兒童青少年生長髮育需大量優質蛋白質、鐵、鋅等,建議紅白肉搭配,少吃加工肉等。孕期需增加鐵攝入,哺乳期則需額外每天增加優質蛋白質攝入,建議定期吃水産品,避免食用生肉、刺身,少吃動物肝臟。健身人群增肌需高生物價蛋白,運動後快速修復肌肉,可以多吃雞胸肉,少吃高脂紅肉。蛋白粉缺血紅素鐵,不能替代天然肉類。

  不同類型的慢病患者,適合食用的肉類也有區別。比如,對於高尿酸痛風患者,推薦多吃焯水白肉,少食濃肉湯、內臟、沙丁魚等,可用雞蛋代替;對於冠心病患者,建議多吃深海魚肉,不吃肥肉、動物皮等。

  蔬果:養成習慣攝入有度

  “孩子挑食,不愛吃蔬菜,就愛吃肉。”看著自己12歲的兒子小明越來越胖,北京海淀區的王慧很着急。身高160厘米的小明,體重已經超過130斤,明顯比同齡小夥伴胖“一圈”。

  “孩子身體抵抗力也不好,經常感冒。”最近,王慧帶着孩子去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就診,診斷結果是肥胖導致身體抵抗力低下。醫生建議孩子改善飲食,多吃蔬菜。王慧下定決心,平時烹飪時多做一些蔬菜,並引導小明多吃蔬菜。

  “小孩處於生長髮育階段,只吃肉,不吃蔬菜,容易能量攝入過量,出現皮下和內臟間脂肪堆積,導致肥胖、脊柱側彎、身體免疫力下降等問題。”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營養科主任陳巧分析,蔬菜營養成分豐富,是人體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抗氧化劑的重要來源。特別是深色蔬菜,可以提供維生素B12、維生素K2、鉀、鎂以及膳食纖維,對骨質疏鬆、高血壓、肥胖、2型糖尿病等疾病有較好的預防作用。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以下簡稱《指南》)推薦,我國居民應該天天吃蔬菜,每天新鮮蔬菜攝入量為300—500克。如何正確食用蔬菜?

  陳巧建議,每天吃蔬菜的品種最好達到四五種,深色蔬菜應當在蔬菜消費中佔一半,也就是説,桌上如果有兩樣蔬菜,最好有一樣是深色蔬菜,如油菜、菠菜,另外一半可以是各種淺色蔬菜,如白菜、冬瓜。小孩應從嬰兒開始培養吃蔬菜習慣,比如嬰兒期添加輔食,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增加喂菜葉。成年人注意保證每餐蔬菜的攝入量是所吃肉類的大約2倍體積。老年人在日常飲食中,增加深色蔬菜的比例。如果有牙齒松動、消化功能減退的情況,多吃茄果類、根莖類蔬菜。

  “水果含糖高,吃了怕血糖高。”河北承德市的王大爺62歲了,體檢後發現血糖有些偏高,老伴讓他少吃水果。王大爺有疑問: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吃水果?

  “《指南》推薦我國居民每天水果攝入量為200—350克。正常人只要每天吃不超過這個量,不會造成血糖大幅波動。”陳巧説,水果是人體營養素的重要來源之一。如果長期不吃水果,會造成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缺乏,比如胡蘿蔔素、維生素C、鉀和鎂攝入不足。兒童長期不吃水果,會影響身體的正常發育和免疫功能。建議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較理想的情況下,在兩餐之間吃水果,每次攝入量為100克。含糖量高的水果有芒果、菠蘿、荔枝、甘蔗等,糖尿病患者吃這類水果要注意總量。

  如今,一些人為了減肥,一日三餐只吃蔬菜水果。陳巧認為,蔬菜水果當正餐的減肥方法不可取,也不容易堅持,且會造成營養攝入不均衡。水果中含有果糖,屬於單糖,需要經過肝臟代謝後被人體吸收,過量攝入水果,會造成肝臟中堆積大量糖原,形成脂肪肝。如果追求身材苗條,建議加強運動,做到每天均衡飲食,保證一日三餐食物種類多樣,定時定量,每頓飯吃七成飽。

  有人認為,吃反季節蔬菜水果不利於健康。“反季節蔬菜水果可能從口感和風味來説,不如自然成熟的應季蔬菜水果,但蔬菜水果對於人體的益處,更在於保持長期攝入適宜的比例和種類。”陳巧説,無論哪個季節,吃足量蔬菜水果,都有益於健康。從預防癌症、保護心血管健康的角度來説,吃反季節蔬菜和水果對保持健康有益。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蔬菜水果清洗、去皮,去除表面的農藥殘留。無法去皮的蔬菜水果,可以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劑進行浸泡,浸泡後要用流水沖洗兩三遍。

  鏈結

  一日三餐如何搭配

  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以下標準:

  堅持穀類為主。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畜禽魚蛋奶和豆類食物,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週25種以上。每天攝入穀類食物200—300克,其中包含全穀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

  餐餐有蔬菜。保證每天攝入不少於300克的新鮮蔬菜,深色蔬菜應佔1/2。天天吃水果,保證每天攝入200—350克的新鮮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鮮果。吃各種各樣的奶製品,攝入量相當於每天300毫升以上液態奶。

  適量吃魚、禽、蛋、瘦肉。魚、禽、蛋類和瘦肉攝入要適量,平均每天120—200克,每週最好吃魚2次或300—500克,蛋類300—350克,畜禽肉300—500克,吃雞蛋不棄蛋黃,少吃深加工肉製品、肥肉、煙熏和腌制肉。

【糾錯】 【責任編輯:孫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