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北方地區出現了暖濕趨勢,但要説北方氣候已經變得“南方化”“暖濕化”還為時過早,仍需進一步研究
今年北方地區進入汛期後,華北、東北、西北地區的降雨多、頻次高。下的雨也多是像南方出現的雨,往往伴隨高溫、高濕,同時雨勢大、時間長。隨着全球氣候變暖不斷發展,北方的氣候開始變得“南方化”了嗎?
氣象部門的監測顯示,今年7月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出現多輪強降水過程,降雨落區高度重疊。其中,7月23日至29日,青海、甘肅、內蒙古、京津冀、東北地區等地的部分地區出現暴雨到大暴雨,河北、北京等地局地出現特大暴雨。由於降水時間長、局地雨強大、累計降水量大,部分國家級氣象觀測站點出現打破歷史紀錄的極端強降水。數據顯示,7月以來(截至8月5日),我國發生暴雨過程13次,較常年同期偏多5次。
近期,北方反復出現強降水過程與大氣環流異常有直接關係,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熱帶高壓”)的異常是最為重要和直接的因素。今年的華北雨季於7月5日正式開啟,與常年平均開啟日期7月18日相比提前了近半個月,為1961年以來最早。副熱帶高壓脊線(代表副熱帶高壓南北向整體位置)位置到達歷史同期最北,同時,副熱帶高壓本身相對穩定,勢力又偏強,有利於暖濕氣流沿副熱帶高壓外圍源源不斷輸送到北方。而副熱帶高壓西部和北部邊緣偏南暖濕急流強、大氣不穩定性高,形成有利於強降雨的水汽和熱力環境條件,一旦與南下的冷空氣在北方地區交匯,就會形成持續時間長、降水強度大的降雨。與此同時,在副熱帶高壓北部邊緣的西風帶短波槽等天氣系統活動較為頻繁。上述因素疊加,導致華北、內蒙古等地降水異常偏多。
下雨時人們感到又悶又濕,是因為北方地區下起了暖區暴雨,而暖區暴雨一般多出現在南方。暖區,是指不受明顯冷空氣或鋒面直接影響、由暖濕氣流主導的區域,發生在暖區的強降水天氣被稱為暖區暴雨。今年副熱帶高壓提早北抬,將南方的暖區暴雨帶到了北方。
副熱帶高壓提早北抬,是北方氣候暖濕加重導致的嗎?今年副熱帶高壓提早北抬的原因較為複雜,但是氣候學界明確認為,全球變暖與副熱帶高壓的偏北移動存在密切關係。學界認為,赤道地區氣流上升後向兩極流動,由於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在副熱帶下沉支(被稱為“哈德萊環流”)形成副熱帶高壓系統。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熱帶對流層增暖更顯著,氣流上升變得強勁,哈德萊環流就會向極地方向更遠的地區“飄去”,推動了副熱帶高壓向北移。這是學界推測的原因之一,具體原因還需要考慮副熱帶高壓的動力學機制及海陸熱力差異、區域氣候(包括區域季風變化)影響等。因此,可以説,在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北方地區出現了暖濕趨勢,但要説北方氣候已經變得“南方化”“暖濕化”還為時過早,仍需進一步研究。
當前,全球氣候變暖不斷加劇,極端氣候事件變得更為頻繁、更為劇烈,並造成嚴重的損失。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與天氣、氣候或水患有關的災害數量在50年間增加了5倍。我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增暖速率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2024年,中國氣候風險指數為1961年以來最高,其中雨澇風險和高溫風險尤為突出。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指天氣(氣候)的狀態嚴重偏離其平均態,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事件,包括極端高溫、持續性乾旱、強降水、暴風雪、超強熱帶氣旋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變得常態化發生,這對於我國尤其是生態較為脆弱的北方地區來説,意味着需要面對更加頻繁的極端性、突發性、跨地域、反季節、難預測、複合性破壞等風險。
從應對措施來看,當前緊迫的是面對每一次極端天氣過程,必須貫徹政府主導、預警先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首先要做好風險普查、風險動態監測、預報、預警;其次要做好重點防禦地點應急準備、防災減災培訓和演練,科普相關知識;還要努力減少人員、財産在風險下的暴露度,預警發出後,及時轉移影響區人員,公眾在野外要避開高風險地區,並減少外出。
研究認為,現代極端氣候事件是自然變率與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應對氣候變化,全社會需要積極落實減緩和適應措施,兩者並重,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最大程度降低風險。聯合國發起了全民早期預警倡議,旨在確保到2027年,地球上的每個人都能受到早期預警系統保護,免遭災害性天氣、水或氣候事件的侵害。我國氣象早期預警方案已經走向全世界,幫助多國應對氣候變化。未來,仍需要不斷完善以氣象預警為先導、部門協同的應急聯動機制,讓氣象早期預警系統更有效地保護每個人,盡力避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影響。
作者為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特聘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