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種血管更容易堵-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1 09:10:02
來源:人民網

這五種血管更容易堵

字體:

年齡越大越容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但這並不意味着斑塊只是老年人的“專利”,如今三四十歲的青壯年的患病率也在增高,因此需要我們認真對待。

人體的循環系統很複雜,有各種各樣的血管,心內科專家就來揭秘5種更容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和堵塞的血管。

頸動脈

頸動脈直接連通大腦,位於頸前部和氣管兩側,重要性不言而喻。頸動脈呈現獨特的“Y”字型結構,因而在分叉處很容易發生堵塞,臨床上粥樣硬化斑塊也常堆積在頸動脈。一般來説,人到40歲左右,頸動脈處便開始顯現或大或小的斑塊了;到60歲左右,頸動脈斑塊基本就成常態了,只不過輕重不一,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冠狀動脈

當斑塊積聚在冠狀動脈時,就會導致冠心病等,情況還是比較嚴重的。絕大多數急性心肌梗死的起因就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産生血栓後致使管腔急性閉塞,緊接着心肌發生壞死,嚴重者發生猝死,非常凶險。

外周動脈

從心臟流出來的動脈血,先後經過主動脈、髂動脈、股動脈、腘動脈及小腿的動脈,為下肢提供營養。如果外周動脈裏出現狹窄、斑塊堵塞,那麼流向下肢的血流就會減少甚至中斷。血液流通不暢會導致下肢出現疼痛、麻木、腫脹、發涼等症狀,有些人在活動時會格外明顯,如出現間歇性跛行。

主動脈

主動脈粥樣硬化主要表現為大、中動脈內膜脂質沉積,40歲以上男性患病風險相對較高。典型表現為主動脈彈性降低、脈壓增寬,嚴重時可形成主動脈瘤(以發生在腎動脈開口以下的腹主動脈處為最多見,其次是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

腎動脈

有些老年人因為血壓波動入院診治,B超檢查雙腎縮小、腎功能異常,進一步探究發現腎動脈粥樣硬化,因管腔狹窄閉塞導致腎灌注不足。早期一般沒有明顯異常,隨着病情進展,可能出現乏力、腰痛、夜尿增多等症狀。

為何頸動脈斑塊查得最多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平時聽得最多的檢查莫過於“頸動脈斑塊”檢查。這主要是因為頸動脈非常表淺,超聲檢查比較容易探及和評估,更多是出於“方便”考量,實際上任何位置出現斑塊都是不利的。

另外,很多人會將斑塊的大小視為最危險的因素,其實最可怕的不是斑塊大小,而是斑塊的不穩定,也就是“柔軟”的易損斑塊。這就好比餡大皮薄的餃子很容易煮破,一旦破損非常麻煩,因此要認真對待。本組文/汪芳(北京醫院)

【糾錯】 【責任編輯:吳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