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算力的使用像電力一樣便捷”-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8 09:20:57
來源:人民日報

“讓算力的使用像電力一樣便捷”

字體:

人物小傳

  高文,1956年4月生,遼寧大連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人工智能應用和多媒體技術、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與圖像處理等研究,多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在高效視頻編碼方面,他帶領團隊研發制定了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AVS),推動中國數字視頻産業實現了從核心技術空白到國際領先的跨越。在人工智能領域,他帶領團隊建造出中國首個全面自主可控的E級(每秒百億億次計算)智能算力&&“鵬城雲腦Ⅱ”,該&&可為社會提供強大算力支撐。

  中國第一條算力網專線即將開建、“鵬城雲腦Ⅲ”建設正加快推進、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已經研製到第四代、建設運營國家新型科研機構……這些成果背後,都離不開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見右圖,鵬城實驗室供圖)的努力。

  當下我國算力發展情況如何?如何讓更多科研成果造福社會?記者走進位於廣東深圳的鵬城實驗室,跟高文進行了對話。

  “給算力建起一條‘高速公路’”

  問:鵬城實驗室的最新工作進展有哪些?

  答:目前,鵬城實驗室正在推進“鵬城雲腦Ⅲ”的建設工作,預計明年完成;實驗室參與搭建“中國算力網”,計劃今年11月開工建設首條廣東深圳到貴州貴陽的算力網專線,預計明年建成;音視頻方面,第四代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正在研究推進中。

  問:AVS研究已經有20年的歷史了,主要用來解決什麼問題?

  答:AVS是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的簡稱,是數字音視頻産業的共性基礎標準。打個比方,你在商店看到一個裝了魚的魚缸,你想把它帶回家,一個辦法是把魚缸連同水和魚直接帶走,但成本高、風險大。另一種辦法是,留最少的水,把魚缸運到家後再灌滿水,如果把網絡傳輸比作“抽水”的過程,終端顯示就是重新“灌水”的過程。AVS能夠讓音視頻經編碼後變得容量較小,進而降低傳輸、存儲成本。目前AVS已廣泛應用於我國高清、4K超高清、8K超高清視頻中。

  問:什麼是“鵬城雲腦”?

  答:“鵬城雲腦”是為大模型訓練提供算力的&&,其中,“鵬城雲腦Ⅱ”是我國首個自主可控的E級智能算力&&,其誕生讓鵬城實驗室的智能算力從100P(每秒十億億次計算)上升到1000P,相當於24小時內可訓練100億張圖像或1000萬小時語音或1萬天的自動駕駛數據。而“鵬城雲腦Ⅲ”的算力將達到16000P,是“鵬城雲腦Ⅱ”的16倍。“鵬城雲腦”是推動“中國算力網”建設的關鍵。

  問:為什麼要建設“中國算力網”?

  答:隨着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社會對算力的需求越來越大,但發展仍不平衡。我們希望通過算力網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就類似“電力網”的發展歷程。一開始電力是工廠自産自銷,後來為滿足居民用電、社會用電,才建立專門的電廠。若某個地方的發電能力和用電需求不平衡時,電廠就通過網絡把多餘的電賣出去。算力網也是類似的想法,就是要給算力建起一條“高速公路”。

  但算力還是不同於電力,二者傳送技術與傳輸方式差別很大。算力網的建設要突破4個難關:一是實現自主算力供給,二是突破單芯光纖的傳輸容量限制,三是開發協同調度系統統一算力使用標準,四是構建安全可靠的計算環境。它的未來圖景是,讓算力的使用像電力一樣便捷。當需要用算力時,只需插上插頭,不用關心算力來自哪,也無須自己比價,系統會自動匹配性價比最高的算力中心,這種模式不僅能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還能避免各地重復建設造成的浪費。

  “在未知面前,更重要的是多去嘗試,不拘泥於經驗”

  問:您是如何走上科研道路的?

  答:我從小就夢想成為一名工程師,初中開始了解無線電、擺弄收音機。後來到工廠做學徒,工廠裏的師傅因為研究線切割機床,對計算機有了大致的了解。我填報大學志願時,師傅們就建議我報考計算機專業。23歲那年,我考入了哈爾濱科技大學(現哈爾濱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後又考上了碩士研究生,後來攻讀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東京大學電子學博士,就這麼一路走了下來。

  問:您在科研路上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答:應該是在起步研究AVS時期。2002年,發生了DVD專利事件,由於國外專利技術壟斷,當時國産DVD的研發與使用受到影響,對我國音視頻産業的後續發展産生較大衝擊。行業主管部門找到我的團隊為國內廠商提供解決方案,做中國自己的編碼標準。剛起步時,國際上相關標準體系已經建立了10餘年,並得到廣泛應用。重新建立一套獨立標準,是完全沒有借鑒的,得我們自己一點點去攻克,那時候科研條件也有限,花了很多心血。

  更具挑戰的是,不同主體的訴求不一致:有些希望盡快將技術運用到産業上,解決企業問題;有些要求服務好用戶,需要提供穩定、低延遲的信號。因此我們必須四處走訪,多方溝通。這段經歷也使得我在後來的科研中,注重傾聽産業發展的實際需求,並將其納入研究,縮短從實驗室到産業應用的距離。

  問:您認為應該如何面對科研上的未知?

  答:科研本來就是對未知的探索,搞科研就要坐得住冷板凳,看準的事要先走一步,再多走幾步。比如我剛開始帶學生研究人工智能的時候,學生們出去都不敢説自己是研究這個技術領域的,怕找不到工作,而現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非常搶手。一路走來,我覺得能找到自己喜歡的研究領域並投身其中解決問題,是很重要的事情,這是人在面對未知能夠堅持下來的動力來源。

  但在未知面前,更重要的是多去嘗試,不拘泥於經驗。在一些完全開放的問題上,有時候年輕人更能出成績,也是因為敢於大膽假設、不被框架束縛,這點很重要。同時,每次嘗試需要帶着反思與總結去做,而不是簡單重復,要從嘗試中汲取經驗,優化研究。

  “青年人幹勁十足、敢想敢拼,應當在國家重大任務中有所歷練”

  問:您怎麼看待人工智能的發展?

  答:人工智能的發展很快,與前幾十年的技術積累密不可分,在計算機處理速度、存儲容量、通信速度等方面,都有了百萬倍級的增長。但目前的技術,我認為離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還有很大距離,研究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一些聲音,擔心人工智能會替代一部分職業。其實,很多具有創造性的、人文社科類的工作,是人工智能很難代替的。在未來,人們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去做發揮想象力、創造力的事情。人工智能研究的比拼是全球性的,必須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在技術演進過程中,要不斷摸索完善法律及倫理上的規範,使人工智能和人的相處更和諧。

  問:目前,鵬城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情況如何?

  答:鵬城實驗室的定位是: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的“領頭雁”。我們的科研不僅要關注當下,還要着眼長遠,瞄準最前沿問題開展攻關。

  我們肩負着重要的科研使命,時間很緊迫。在資源整合方面,對人才、團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給科研人才提供輕鬆的科研環境。在與其他單位合作方面,也採用靈活的交流機制。

  人才培養方面,實驗室2021年招收了首批聯合培養博士生。有人提出疑問,實驗室做好研究就可以,為什麼要培養學生?其實回顧我國成功的重大科學計劃,如“兩彈一星”、航天事業等,青年科研人員在其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青年人幹勁十足、敢想敢拼,應當在國家重大任務中有所歷練。未來,這種聯合培養模式我們會繼續堅持下去,培育更多對國家有積極貢獻的人才。

  問:您對青年科研人員有哪些期望?

  答:各領域的科研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備紮實的基礎知識,同時還必須有韌性。我希望青年科研人員對未知的問題充滿好奇心,敢於肩負起星火燎原的時代使命,勇於做第一縷“火苗”。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跨界思考中,錘煉融會貫通的本領,不斷提升科研能力。

【糾錯】 【責任編輯:孫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