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5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期刊自主評價體系構建”專題研討中,愛思唯爾全球期刊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孫岩圍繞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有關問題接受採訪。
新華網:在構建適用於中國學術期刊的自主評價體系時,圍繞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有關問題,該如何平衡國際通用標準與本土學術生態、發展階段的需求?
孫岩:構建中國學術期刊的自主評價體系,關鍵在將國際通用的標準與中國本土科研生態系統的特徵有機結合。因此,這一體系不應是對國際模型---如同行評審的質量、出版倫理、引用頻次等的簡單複製,而應體現中國自身的科研組織模式與階段性發展需求。
愛思唯爾一直倡導“負責任的研究評價”,強調基於多維度、多來源、定量與定性相結合,開放、透明、經過驗證與可重復的評價方式。一個超越對單一指標依賴,轉而關注更廣泛的內容表現維度的體系,不僅能更公平地反映期刊的實際貢獻,也有助於引導期刊編輯部更理性地制定內容策略,避免單純追逐“高分”而忽視學術期刊支持科研生態長期健康發展的使命。
新華網:您曾提到科學評價體系能“激發內容創新”。評價結果如何具體轉化為編輯部提升內容質量、優化作者服務、改進出版流程的實際行動?評價體系本身應如何設計才能有效驅動這種正向循環?
孫岩:科學評價體系的真正價值,不僅在於衡量,更重要的是其引導作用。愛思唯爾長期致力於推廣多維度、多指標的綜合評估體系,這種體系的核心在於將定量數據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儘管在某些情境下,單一的量化指標能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唯有將多個指標相互結合,才能為期刊的發展提供全面而立體的評估。在使用評價指標時,需要精心選擇每一個指標。指標應服務於清晰明確的學術目標,其使用場景也應有明確界定,以避免過度絕對化。這種適度且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能更有效地引導期刊沿着健康、可持續的道路發展,不斷提升質量。
評價體系的公信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其指標的開放性、透明性、可驗證性和可復現性。愛思唯爾所採用的指標和算法都是基於可驗證的數據,同時,我們也為編輯和作者提供了反饋與解釋的渠道。明確的評估標準能在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建立起深厚的信任,使評價本身成為一種正向的激勵。對於期刊編輯部來説,這意味着他們可以更加專注於內容質量和學術價值的長期規劃,而不必過分受制於短期數據的波動。
新華網:AI技術如何提升高質量期刊內容的利用效能?如何確保其生成內容的可追溯性,從而維護科研誠信?
孫岩:隨着科研內容數量迅速增長,如何高效而可靠地從海量文獻中提取關鍵信息,已經成為科研人員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ScienceDirect AI(愛思唯爾推出的智能研究工具)通過利用內容庫中逾千萬篇同行評審的研究文章和書籍章節,即時生成準確的總結,突出核心研究發現,同時提供參考文獻,以支持研究的可重復性和學術誠信。並通過問答助手、閱讀助手和實驗對比工具等功能,大幅降低文獻篩選與整合的時間成本。
ScienceDirect AI將在其索引的逾千萬篇文檔中檢索,提供帶有參考文獻的總結、參考文獻的原文片段以及簡短的相關洞察,同時鏈結回原始文獻。這種檢索增強生成(RAG)機制,確保了AI生成內容的可重復性與學術嚴謹性,也有效降低了“幻覺”風險,避免科研人員基於不實信息做出判斷。
在信息激增、節奏加快、質量要求更高的背景下。ScienceDirect AI通過技術與內容的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數百萬篇全文文章和書籍章節,提供微觀層面的深度分析,從而提升整體研究産出與科學創新的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