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間,有片“會呼吸”的濕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8 08:27:44
來源:光明日報

群山間,有片“會呼吸”的濕地

字體:

保護區風景

安吉小鯢

保護區主峰龍王峰

海拔1350米處,浙江湖州安吉黃浦江源片區的群山間,有一片“會呼吸”的濕地。被當地人稱作“千畝田”的泥炭蘚濕地,終年濕潤、幽暗、寂靜,在軟綿的蘚類植物之下,藏着一種生靈——安吉小鯢。

  這是我國特有的兩棲動物,它們生活在高寒潮濕的環境中,對水溫、水質、噪聲、光照高度敏感。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物種,野外總數估測不足600尾,它們從不發聲,但有人用腳步、時間和耐心,為它們留住一片安全的濕地。

  “看到小鯢,我們就知道濕地仍在‘呼吸’。”安吉小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保護利用科科長、安吉小鯢護衛隊隊長汪賢挺感慨。從事保護區科研工作19年,比起人聲鼎沸的鬧市,他更熟悉的是山林間的靜謐與腳下厚厚的泥炭蘚。

  浙江安吉小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州市安吉縣,總面積1242.5公頃,主峰為海拔1587.4米的龍王峰。其中的“千畝田”濕度高、氣溫低,水體緩流、生物種類豐富,是安吉小鯢理想的棲息地。

  走進浙江安吉小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沿着山脊翻過幾道山嶺,就到了汪賢挺的“研究地”——泥炭蘚濕地“千畝田”。

  “繁殖期的時候,一塊幾平方米的濕地上能記錄到十幾尾安吉小鯢。”汪賢挺蹲下身,撥開表層的苔蘚,手指下露出濕潤的黑色泥炭。“但它們太膽小了,有時候光線強了、聲音響了,幾個小時都不敢動一下。”

  汪賢挺至今還記得第一次看見小鯢時的情景:“就像一截滑溜的小樹枝,在石縫裏動了一下,然後一下子躲進水底淤泥裏。”那種迅捷、敏感、隱秘,正是安吉小鯢的生存密碼。

  也正因為此,棲息環境成為整個保護工作的關鍵。“我們不干擾它,它就安靜地活着。可只要濕地變幹一點、溫度升高一度就有可能出大問題。”汪賢挺説,他們守住的,不只是小鯢本身,還有那片支撐它存活的濕地系統和生態平衡。

  可這片它賴以棲身的山頂濕地,正悄悄發生着變化。近年來,隨着全球氣候變暖與季風變化,濕地出現旱化、蘚類植物退化、水體富營養化趨勢。“我們發現以前常見的‘泥炭蘚被’出現了退化斷層,一些區塊表層已經開始被蕨類等其他植物佔領。”汪賢挺説。

  泥炭蘚退化,小鯢也就失去賴以生存的基礎。為了修復退化濕地,保護區科研組聯合高校制定了“生態環境重塑方案”:通過水位調控、泥炭蘚補植等,嘗試恢復原生濕度與植被結構。

  在山裏做科研,令人記憶深刻的是那些與風雨並肩的時刻。

  “有一年夏天,山下有人説龍王峰着火了,我背起設備就趕上山。”汪賢挺回憶,那晚山頂霧氣翻涌,找了一晚上都沒發現火源。手機沒信號,也沒帶食物和衣物,又怕真有火情不敢下山,為了防止失溫,他不得不鑽進荒草堆中取暖。

  “整晚又冷又餓,我蜷在草裏一動不動。直到天亮,陽光照在身上,我頭一回覺得,陽光也能救命。”事後汪賢挺才知道,那不過是遠山的林火折射,看錯了方向。

  儘管自然棲息地得以保護,小鯢的種群繁育依然面臨不小挑戰。過去,安吉小鯢的野外成活率一度低於1%。它們從卵到幼體,成長過程緩慢,且天生膽小、彼此之間還存在互食現象,一點點水溫波動都可能讓它們夭折。

  科研團隊用了整整5年,才找到一套穩定的保育方案:將孵化環境劃分為獨立槽區,控制光照、調節水流,最終將成活率提升至70%以上。

  “科研並非終點,更重要的是轉化成實地保護力。”有了穩定的保育方法,汪賢挺將操作流程傳授給一線護林員。在他看來,相比實驗室,小鯢更適應山頂濕地的真實氣候,於是,核心區域保護站設立了孵育點,讓護林員配合管理,參與觀察與照護。

  汪賢挺告訴記者,這些年,越來越多孵化的小鯢游回山林,目前已有超過1500尾健康個體被成功放歸自然,“畢竟,山上才是它們真正的家”。

【糾錯】 【責任編輯:孫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