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什麼?怎麼快?——上海基層“民情快辦”記-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7 10:19:3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快什麼?怎麼快?——上海基層“民情快辦”記

字體:

  上海徐匯,有個“民情快辦”機制。各個街道片區,都設立了民情快辦工作站和工作點,並且正在逐步建立移動式的工作網。

  記者在湖南街道和康健街道等基層街鎮走訪了一下,圍繞“快”字,大家談了不少體會,也有了很多思考。“快”雖一個字,但“快”裏有基層治理工作的縱深與層次。快起來,不難;能否快得起來、快得出來,不少功夫,都在“快”之外。

  “比快”不是快

  大家都在“民情快辦”,很容易走上“比快”的競賽上去——“你這類事一天辦結,我更快,只要半天”“你半天,我幾小時”……但是,湖南街道的基層幹部頭腦很清楚:“比快”不是快。

  快,不簡單地體現在“快”的數字上。湖南街道在3月份成立街道片區民情快辦工作站,針對轄區內“老舊小區老年人多,大院大所樓宇企業多,風貌街區時尚游客多,文商旅居各類主體訴求多元複雜”的特點,以快速解決群眾問題為宗旨,圍繞“核心是快,重點是辦”,以開拓務實舉措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雖然在其“任務清單”裏,也有“量化規程”:“緊急事”微網格1小時內到達現場辦;“一般事”站點1天內統籌快速辦;“複雜事”片區3天內多元協同辦;“疑難事”街道7天內條塊聯動辦;“苗頭事”黨工委每月研判跨前辦……街道黨工委領導明確最根本的一點:所有這些“量化”的背後,核心是兩個字:主動。

  街道社會工作部門一位幹部説的一番話,很説明這個道理:主動發現問題與被動應對訴求,可能在快辦的“量化表格”上,是一樣的快,但主動的“快”,快在辦事的“零起點”之前。居民“心裏有話”嘴上還説不出,或者居民私底下碰面彼此小小議論,漸有同感卻還形成不了統一的想法,這個過程沒法體現在辦事流程“快的數字”上,只能“快”在基層幹部和治理人員的主動作為上。

  如今,湖南街道建立起“現場+線上”快辦站點,力量下沉,一“站”就辦、“碼”上快辦,現場接待、指揮調度、議事協商。最大的變化是,不怕群眾“舉手”、不怕群眾“開口”,而是主動要求居民“多舉手、多發言”,開“片區協商會”、設“家門口的開放日”、辦“街區大討論”,通過協商收集群眾“金點子”,找到解題的“金鑰匙”,結出治理的“金果子”。

  在主動上快出來的“快”,不是“比快”比出來的。

  吹哨啟動是關鍵

  民情快辦有流程。按流程辦事,可以,但還不夠。因為流程姓“流”,要讓流程“流起來、動起來”,才能更有成效。

  其中的關鍵是,吹哨要管用、啟動要有力。

  康健街道的幹部説,依託“民情快辦工作站、點”,打造“15分鐘響應圈”,即時即辦、單線交辦、多線共辦、專題研辦。目前已在街道4大片區、25個居民區建立4個民情快辦站和25個點,“片區—街區—居民區”三區聯動,激活“三區末梢”,融合構建“五全”體系:“全覆蓋”民意收集、“全閉環”情況處置、“全維度”數據研判、“全方位”預警防控、“全流程”跟蹤反饋,資源互通、問題聯治,做到“訴”有渠道、“應”有速度、“辦”有時效。

  街道城運部門的工作人員説,民情的“原點”,即是“吹哨”的哨點,也是流程啟動的“起點”。做實“首問負責制”,必須落實“首問啟動制”,首問“吹哨”,哨聲要有人聽,相關流程要響應。

  讓流程“流起來、動起來”,絕不是按照墻上張貼的“流程圖”操作就能解決問題。具體的運作,需要按照具體問題的具體情況,實事求是地即時即事“匹配”。線上按程序一步一步“往前走”,線下可以同時“一個電話先馬上告知情況”,讓下一步早作準備,第一時間啟動,線上快的線上來,線下快的線下同步一起來。有時“派單”的也要接單,承接自己應起的作用;有時“接單”的也可以派單,要求處置聯動方提供必要的協助。

  湖南街道武康安福風貌街區的治理人員,在日常走訪中發現了一系列街頭巷尾的“民生小痛點”:凹陷樹坑絆倒行人、被枝葉遮擋的路燈導致事故頻發、外溢的污水井蓋困擾商戶。於是,第一時間啟動“吹哨”機制,由街區片區黨委牽頭,城建中心、徐匯園林、衡復物業、興武居委組成的聯合工作組,當天就到達現場,“一口受理—快速響應—組團處置”,市容綠化部門修剪遮光樹枝,衡復物業的疏通車清理排污管道,徐匯園林的技術員蹲在樹坑旁測量制定填平方案,問題一個個破題解決。

  讓快回歸“單數”

  在走訪中,基層人員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有的老公房,一下大雨,頂層住戶就神經高度緊張,只要雨量“充沛”到一定程度,准保室內“下起小雨”。如今,首問負責,第一時間響應,物業人員馬上到達,上樓頂,察雨情,應急補救,擼起衣袖掏樹葉、通管道、清積水,快速處置。下一次大雨,又是快速處置。每一次大雨,都是快速處置。這到底是不是快?

  不是。重復的問題,重復處置,重復的“快”,不是快。要讓一件事變成一類事,統籌化解“一類事”,才能讓一件事回歸真正“個案”的一件事,快也才能回歸“單數”的快。

  在基層的“民情快辦”中,已開始建立高頻事項評估體系。湖南街道黨工委每月專題研究治理效能,結合城運數據分析和微網格的群眾評價,梳理出高頻事項,依託“專業+專職”力量,常設快辦專崗,逐步形成“一類事”專項化解機制。

  “梧桐風貌”,美則美矣,但每年梅雨季節,會有成群白蟻出現,破壞木質房屋結構。街道根據“一類事”的思路來研究,提前干預,會同白蟻防治中心,形成“三全源頭防疫法”:全面埋設白蟻檢測控制器,技術賦能,源頭阻斷白蟻繁殖鏈;全面修剪枯枝病枝,消除白蟻滋生條件;全民動手保持居家乾淨整潔,群防群治,消除生態安全隱患。

  “日匯總、周分析、月通報”,建立訴求分析研判模型,對事件類型進行分類整理,形成數據分析庫,找到“類案”根治的統籌辦法,消除簡單重復的“快快快”中的“慢因素”,真正把民情快辦的“快”字,建立在機制的“快”、機制的“合”與機制的“暖”上。

  民情快辦,正在實踐中尋找自己的“升級版”。(記者 李榮)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