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取得突破。這一技術發展帶來的影響為何如此深刻而廣泛?人工智能技術背後的科學家精神有怎樣的內涵?6月13日,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北京亦莊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戰略科學家房超為北京市延慶區十一中學600余名青少年講述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背後的科學精神內涵與實踐。

“人工智能是研究利用計算機模擬人類的思維過程和智能行為,從而執行複雜任務的一門學科”。房超從人工智能技術的概念到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向學生們做了全面介紹,在講到“具身智能”技術時,房超用豐富的案例進行科普化解讀,激發了同學們濃厚的興趣。他&&,“具身智能”是將人工智能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賦予它們感知、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具身智能”幾乎融合了人工智能領域所有技術,包括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認知推理、機器學習等,已經成為全球學術和企業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過程中,從圖靈提出“機器能否思考”的哲學命題,到深度學習在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中的突破,人工智能領域的科學家始終以解決複雜問題為目標。人工智能技術背後,所蘊含的科學家精神,是推動該技術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房超分享了北京大學教授朱松純投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的故事;“中國龍芯之母”黃令儀在芯片研發一線,一生踐行科技報國的故事;重視人才選拔和培養的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的故事;以及我國人工智能領域奠基人張鈸的故事……他以多位科學家的故事為出發點,展示了人工智能領域科學家們對科學家精神的生動詮釋。
如今,人工智能已經進入以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主的時代,傳統的數據、算力和算法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興技術發展和應用帶來的挑戰。房超&&,必須要將人工智能的三個基礎要素精巧配合與相互促進,同時以廣泛應用場景為牽引,加快推進我國人工智能發展。他&&,科學家精神是技術進步的基石,唯有秉持科學精神,才能讓技術真正造福人類文明。
北京市延慶區十一中學教學副主任王迎春&&,房超教授的講座效果顯著。內容結合前沿科研案例與教學經歷,講解深入淺出,不僅激發了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還引導學生理解“堅持”“奉獻”的價值,幫助其樹立務實的學習態度與深厚的家國情懷,為未來成長注入精神動力。互動環節中,學生主動提問、參與討論,現場氛圍熱烈。希望今後在弘揚科學家精神活動與學校活動的融合中,從學科滲透、實踐聯動和文化浸潤三方面着力推進,深化科學家精神育人實效。

本次活動是2025年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活動之一,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校)和延慶區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活動旨在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紮實推進教育部《“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實施方案》要求,推動北京市科協弘揚科學家精神課程體系建設,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用新時代科學家精神鑄魂育人,引導廣大青少年走近科學家,了解科學家精神,崇尚科學,熱愛科學。活動得到了北京市延慶區十一學校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