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登山者來説登頂珠峰意味着夢想的實現、人生的歷練以及巨大的自豪感。但對於科學家,則意味着探尋未知、破解奧秘。帶着對珠峰的嚮往、期待,北京市通州區柴廠屯學校初中部200名同學來到《巔峰使命——珠峰科考與珠峰站的成長傳奇》的課堂上,聆聽來自科技工作者的故事。
眾所周知,珠峰地區高寒缺氧、生活艱苦,科學家們為何還要在如此極端的環境中不斷攀登,甚至“超越珠峰”?本次活動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校)邀請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珠峰站站長、研究員馬偉強作為主講專家,為在場的青少年講解了珠峰科考的重要性。他介紹,青藏高原作為東亞乃至全球天氣氣候的關鍵區,科學家只有通過研究當地氣象水文等情況才能獲取到大量的科學數據。“有了真實的科學數據做支撐,科學家們才能更準確地認識珠峰地區的氣候、天氣災害、地質等信息。珠峰科考會涉及大氣、水、生態、地表、人類活動等多個方面,每次科考都有新的突破,而且得到的數據也影響着我們的生活。”馬偉強説。
“當時的科考條件非常艱苦,沒有任何現代化設施和條件,都是靠雙手做起來的”。馬偉強在活動現場回憶當時在珠峰地區做科研的日子。那麼,在如此複雜的環境中,攀登珠峰的科學家們取得了怎樣的成果?馬偉強用“巔峰使命”總結了2022年珠峰科學考察研究成果,包括姚檀棟院士團隊首次建成了梯度聯網的巔峰站,實現了數據實時傳輸;首次利用高精度雷達測量了珠峰頂部的冰雪厚度並獲得連續冰雪厚度剖面準確數據等。“我們創造了巔峰使命極高海拔科考多項世界紀錄,樹立了原創性科考活動新標杆。”

今年,我國將迎來“中國人首登珠峰65周年”“首次珠峰高程測量50周年”。60多年來,我國老中青三代科研工作者發揚艱苦奮鬥、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為守護好青藏高原奉獻汗水、智慧和心血。“沒有先進的技術裝備,甚至沒有提前鋪設好的保護繩和成熟的攀登路線,但奇蹟出現了。中國人創造了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紀錄。”這是1960年中國人第一次登頂珠峰時的場景,也是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走近地球之巔》圖書裏的一段描述。作為圖書編委的馬偉強,在活動現場向學生們贈送了圖書,鼓勵同學們閱讀後可以感受地球之巔的震撼恢弘,見證勇攀地球之巔、科學高峰、探索未知世界的中國精神與力量。
北京市通州區科學技術協會、中國地圖出版社給予了本次活動大力支持。北京市通州區科學技術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柴廠屯學校坐落在北京、河北與天津的交界處,對身處這裡的青少年來説,此次活動猶如科學教育的“及時雨”。在北京市科協的大力支持下,積極引進對接市級優質科普資源,能有效賦能京郊邊遠地區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柴廠屯學校校長楊旭升在活動結束後説,弘揚科學家精神活動不僅讓學生們感受到科學家的堅持和勇氣,還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慾望。不僅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還為他們樹立榜樣,激勵他們為實現夢想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