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9/ 23 16:19:34
來源:中國華能

非凡十年·講述丨願做祖國江河裏的一朵浪花

字體:

  “都讀到清華博士了,幹嘛還要去偏遠一線呢?工作環境艱苦,起點又低!”從我下定決心要去水電站起,類似的質疑聲便不絕於耳。

  入主流,上大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清華教給我的,我必須這麼做!

  從“工學博士”到“工地博士”

  離開清華園,走向瀾滄江,我水電生涯的第一站來到了小灣。作為國家西電東送骨幹電源和重點工程,小灣水電站擁有當時世界上最高的300米級雙曲拱壩,能夠參與這樣的世界級工程建設,我的內心有一種“開疆拓土”的激動。作為一名剛畢業的學生,我每天更多的是和鋼筋混凝土打交道。很多人調侃我從“工學博士”變成了“工地博士”,我卻樂在其中。

  2011年,我接到了調任龍開口水電站的通知,也迎來了我水電生涯的“高光時刻”!

  龍開口水電站是華能在金沙江上建設的跨流域標誌性工程,建設艱辛不言而喻。剛放下行李,我就被工程部的人拉去了會議室,一起討論“深槽治理”這一難題。

  龍開口水電站壩段基礎的原始河床上存在一個從上游到下游最大平面寬度達22米的深槽,就好比蓋房子打地基平整場地時,發現地面有個大天坑。“深槽”的出現超出了設計預期,在國內類似工程中尚屬首例,如果按照常規施工手段一點點用混凝土把深槽填滿,可能要花費一年的時間,而這意味着數十億千瓦時的電量損失……

  作為“深槽治理”攻關團隊的一員,我開始和大家一起廢寢忘食地研究解決方案。我們查找了所有國內外可供參考的資料,請教專家團隊,和設計院、施工單位反復推敲可行性,最終決定在深槽的上部搭建承載板,下部洞挖並回填混凝土,相當於把深槽分成了“多層樓房”,上下同步施工。看著深槽一點點被填滿,我的內心也漸漸踏實起來。

  三年間,我們一起創造了許多“第一次”。在海拔2400米的燕子崖上,我們首次採用三級豎井,解決了半成品料高落差運輸和長距離空間轉彎、高速膠帶機高強度運輸成品骨料的難題;在電站大壩與右岸變形體之間,我們創新性地採用樁板墻與重力壩接頭方式,簡化了變形體邊坡處理,為纜機供料線佈置提供了極大便利;在碾壓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我們首次採用GPS對施工全過程進行實時監控,極大地提高了施工質量,推動了大壩數字化施工技術應用……

  2013年5月21日,終於迎來了龍開口水電站首&機組投産發電的重要時刻。工地張燈結綵、人頭攢動,我的手機也響個不停。和激動相比,更多的是緊張,生怕哪個環節出現問題,影響全局。所以我只能把準備工作做得更細緻一點,把可能遇到的問題思考得更全面一點……聽到值班員向雲南電網中調匯報:“正式結束72小時試運行,申請並網發電,進入商業運行!”我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了地。

  從“&前”到“幕後”

  隨着瀾滄江流域中下游水電站陸續投産,瀾滄江上游水電建設也拉開大幕,華能的水電版圖直指西藏。西藏地區高寒缺氧、氣候惡劣、生態脆弱的難點,自然成為科技攻關的重點。

  2014年,我告別了奮戰6年的工程建設一線,來到了瀾滄江公司科技研發中心,開始着手研究“高寒地區植被恢復”。

  為了解決這一“卡脖子”技術,我多次和團隊成員沿着瀾滄江從海拔不足1000米的糯扎渡水電站到達海拔近3000米的籌建中的RM水電站,沿途觀察地質、氣候和植被變化。經過多番實地考察和科學論證,我們最終研究出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植被類型取土場生態綜合治理模式,掌握了一批高寒、高海拔地區不同恢復模式的水、土壤、空氣、生物等數據,科學回答了高海拔地區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的關係。這一研究成果不僅為RM水電站的開發建設提供了保障,同時也推動了退化高寒區域植被恢復技術的進步,為未來梯級電站建設、高寒區水電開發、國內水電行業在生態脆弱區植被恢復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雖然我不能親歷每一座水電站的建設,但想到我的研究成果可以應用在多個高海拔水電站,還高原一片綠色,自豪感油然而生。

  從“跨越”到“新的跨越”

  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綠色低碳能源轉型成為大勢所趨。華能作為國家骨幹能源企業,正在以“三型”“三化”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和分佈式連片開發為主要路徑,全力打造十大多能互補基地。瀾滄江公司作為其中一員,正在新能源轉型的快車道上加速前行。

  2021年5月,我被任命為瀾滄江公司規劃發展部主任,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挑戰。面對雲南省第一輪新能源競配工作,我馬不停蹄地奔走於雲南省各相關部門、州市政府之間,不斷溝通、協調,恨不得一週7天都在路上。但每當項目落地時,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又讓我甘之如飴。今年4月26日,集團公司二季度新能源項目集中開工儀式上,瀾滄江公司開工新能源項目達到201.6萬千瓦,那一刻,我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隨着雲龍新松坡光伏電站的開工、TB水電站大壩首倉混凝土完成澆築、RM水電站左岸1號隧道上下游順利貫通……瀾滄江流域的風光水儲多能互補基地正在一步一個腳印的從藍圖變為現實。展望未來,建成後的清潔能源基地將依託大電網把西南地區的清潔能源輸送至東部地區,在滿足粵港澳大灣區電力負荷增長需求的同時,可有效促進西藏、雲南等地的資源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經濟優勢,助力東西部協作發展,成為國家實施“西電東送”戰略的新引擎。

  回首十年,我很慶幸能擁有這樣一片廣闊的舞&,讓我得以在水電領域大展拳腳。未來,我將繼續做祖國江河裏的一朵浪花,隨着國家水電發展,奔涌向前!(白璐 孫賀)

【糾錯】 【責任編輯:呂愛玲 】
閱讀下一篇:
01003010143000000000000001119930121168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