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滴乖,你看這蛋,我估計咋也能是個四黃蛋,這老大。”眾力禽業養殖合作社老闆朱仁濤興奮地和華能駐村工作隊説。他是個90後雞場老闆,土生土長的安徽黃衝人:“我這雞場佔地4畝多,有3萬多只下蛋雞,一年能賣300萬,以前講這事你敢信?要不是你們華能,俺現在還不是窮小子一個嘛。你們又&&蓋廠房,又&&賣,瞅瞅俺們村現在這變化,你們可真是把俺們村‘鬥’好了啊!”(“鬥”在當地方言中是個萬能動詞,用在文章裏可加強語氣)
鬥稻蝦,帶勁!
“以前嘛,俺們農民不就只會種稻,一年下來,鬥不到好多錢還累得不行。自從鬥了水稻再鬥龍蝦,鬥到的錢是種稻的兩三倍,大傢伙肯定願意鬥嘛,鬥的帶勁!”村民阿公公笑着説。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孟集鎮黃衝村是一個國家級重點貧困村,2014年,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171戶411人,貧困發生率13.7%;2017年,村集體經濟只有8.56萬元,且還有大量歷史欠賬。2017年4月底,華能安徽分公司駐村工作隊進駐黃衝村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投入幫扶資金約1000余萬元,大力發展稻蝦共養産業幫扶項目。從那時起,黃村人的日子逐漸紅火起來。
稻蝦共養,是駐村工作隊結合黃衝村地理位置和溫度條件,通過積極探索和大量調研最終形成的一種農田綜合種養模式,在充分發揮稻、蝦間生態作用的基礎上,實現“一田兩種、一水兩用、一田雙收”。龍蝦可捕食稻田的害蟲並四處爬動松土,為水稻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蝦糞能起到肥田的效果,讓産出的稻米顆粒更加飽滿;龍蝦也因長期生活在稻田,活性好、個頭大、肉質佳,一經上市便廣受好評。
有了成功經驗,稻蝦養殖逐漸在黃衝村推廣開來,全村萬畝農田中近8000畝都在推廣稻蝦養殖,每年可為村民增收1000余萬元。現如今,“一村一品”稻蝦種養模式已經成為黃衝村的“金字招牌”,不僅被當地電視台多次報道,還登上了中央電視台。
鬥泵站,稀罕!
2019年,安徽遭遇了1961年有水文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乾旱。“俺記得那年大旱,天上要下火了一樣,隔壁村收成不咋地,俺們村就不一樣了,多虧了新大站(黃衝排灌站),田裏有活水,水稻嘛鬥的就又高又多,比往常還能多鬥兩三百斤呢。俺家田的水稻每畝地比隔壁村老李頭兒能多鬥500塊錢呢,可稀罕死俺了。”村稻蝦養殖大戶徐道虎自豪地説。
黃衝排灌站是華能為黃衝村專門新建的提水站。村裏的老提水站因年久失修且變電設備容量不足,無法滿足村裏的灌溉和排澇需求,特別是在高溫天氣下,只能靠駐村工作隊不斷&&幫扶單位加裝臨時水泵才能勉強保住收成。駐村工作隊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捐贈了48.8萬元專項扶貧資金,為黃衝村新建了提水站,一舉打破了村子“靠水還缺水,臨水就怕澇”的尷尬局面。
在此之後,工作隊又幫黃衝村水利排灌設施動了個“大手術”:硬化原灌溉主渠道,新建了多座提水站,徹底疏通了排灌“大動脈”。工作隊每年還多次不定時派出“術後免費保養小隊”,對村水利排灌設備設施進行修繕維護。“乖乖,虧了華能為俺們村鬥這些泵站,排的排,提的提,旱點兒澇點兒都照了(都行了),有問題人家還派人來修,要擱以前那大站,村裏也沒錢鬥,就算鬥足了勁也不夠喂田的啊,真是給俺們辦了大實事兒。”提到新的提水站,大莊組組長胡德照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在對水利設施進行改造的同時,駐村工作隊還實施道路硬化工程1.6公里,期間又為鄉村亮化工程捐贈主幹道太陽能路燈177盞,升級老舊路燈26盞,解決了當地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難題。
走在新修的大路上,老村長的愛人屠玉霞滿心歡喜:“那以前都説俺們農村人土,咋來滴,不就土泥巴路鬥的,這地方風也大,出去就鬥一身泥,你瞧瞧現在多敞亮,下雨天也不怕踩泥巴溝裏了,老遠兒一瞅,俺們村這大路也板正着呢!”
鬥廠房,像樣!
為了實現“産業發展多樣化,資金來源多元化”的村集體經濟發展目標,華能還聚焦盤活黃衝村閒置資源,在危舊五保房舊址上投資建設了一座新廠房。廠房採用商砼澆築框架地基和標準鋼結構,佔地面積750平方米,可用於加工生産或貨物倉儲。
新廠房剛一落成,村裏的創業者便蜂擁而至,搶着租用廠房。萬鼎包裝的王龍説:“俺們就在村裏出生,村裏跑着長大,看到村裏的變化,真好,鬥的像樣兒!村裏要是沒這條件,我們肯定都出去鬥買賣了,現在好了,租這廠房在自家門前兒就能創業鬥買賣,還能為村集體鬥點貢獻,你講可是挺好!”新建廠房不僅為村集體增添了一處固定資産,每年還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7萬元。
2017年12月,黃衝村從貧困村出列,且村集體經濟由負轉正;2019年,村裏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黃衝村提前一年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並成為全鎮唯一一個貧困發生率為零的行政村。截至2022年7月,村集體經濟收入約84萬元,預計今年有望突破百萬元大關。
其實,最大的變化並不是村子眼見的變化,而是隨處可見的村民們臉上洋溢的笑臉。吃着餃子、燒着龍蝦,啥也不説了,接着“鬥”吧。(白璐 邰文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