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度約談為何仍止不住外賣“價格戰”
近期,外賣行業掀起多輪消費補貼“價格戰”,熱潮之下暗藏隱憂。表面看,外賣“價格戰”做大了市場總量,釋放了消費潛力,實則同質化的低價格競爭讓&&企業與相關外賣商家陷入利潤困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增速同比下降3.6個百分點。
為引導外賣行業從“燒錢換流量”轉向可持續的有序競爭,“價格戰”期間,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兩個多月內兩次約談京東、餓了麼、美團,要求&&企業進一步規範促銷行為,理性參與競爭。
4月初,京東外賣上線“百億補貼”;20天后,餓了麼宣布投入超百億補貼加入外賣大戰。5月13日,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約談了三家外賣&&企業,外界期待外賣行業轉入“品質競爭”。但一個多月後,淘寶閃購啟動500億元補貼計劃,再度掀起行業“價格戰”。
值得注意的是,7月18日約談次日,上述&&的補貼大戰熱度仍然不減。不免讓人疑問,它們是否真正理解了監管部門“審慎包容”的初衷?
事實上,這一輪價格戰是在一個成熟市場裏進行的存量博弈,並沒有産生新的消費增量。以東部沿海某城市為例,該城市外賣單量規模漲了4倍,外賣騎手數量也成倍增長,但新用戶卻寥寥無幾。
部分&&採取的大額補貼策略也造成了社會資源浪費。統計顯示,近3個月,僅京東、阿里兩家&&就在外賣市場投入800億元補貼,相當於全國上半年出海投資總額的20%、上半年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所獲融資額的80%。這些資源消耗在國內市場的“內卷”競爭中,既與行業發展的初衷相違背,也損害了上下游産業的長遠利益。
兩度約談,外賣“價格戰”卻愈演愈烈,究其根本,是因為電商&&仍固守過時的競爭思維與路徑依賴,試圖用“低價換流量”的老套路應對外賣行業,將電商領域“雙十一”“618”等節點靠大額補貼衝單、造峰值的模式直接套用。但外賣與電商存在本質差異:奶茶店、餐廳的單日産能有限,且消費時間窗口極短,難以像電商那樣提前規劃流量、協調工廠備貨,這一策略的局限性顯而易見。
“低價換流量”或許能短暫吸引消費者,卻留不住長期用戶,長此以往還可能導致行業結構性失衡,當補貼難以為繼,商家的經營信心、行業的健康生態都會受影響。
監管部門的引導與規範,是推動行業良性發展的重要助力,需要超越“約談-整改-反彈”的鏈路。約談只是開始,&&治理更需立足於制度性的長效監督。有關職能部門應提升監管的靶向性與有效性,扭轉電商企業的行為慣性,填補監管真空。相關政策&&後,還需預判並管控經營主體可能出現的變相應對行為,對負面案例及時通報披露,倒逼&&與餐飲企業將監管要求真正內化為自覺、外化為行動。
(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張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