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金點子”變成“金鑰匙”
創新成果轉化潮澎湃鏈博會
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記者胡喆)首設創新鏈專區,創新元素密集亮相,100余項首發首展首秀,比上屆增加10%;14家部門、機構和企業參展創新鏈專區,既有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等國際權威機構,也有我國主管部門;一批中外科技領軍企業參展參會……
7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鏈博會)上,創新鏈專區迎來首秀,進一步展示我國推動創新成果從實驗室到産業化的全流程服務,讓創新鏈和産業鏈無縫對接,讓實驗室裏的“金點子”變成産業發展的“金鑰匙”。
從“實驗室”奔向“生産線”:科技創新邁向縱深的關鍵一躍
氫是最難液化的氣體之一,液氫技術與裝備將在氫能“制、儲、輸、用”關鍵的儲運環節中發揮重要作用。本屆鏈博會,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基於液氫技術的氫能産業鏈展示”在先進製造鏈展區創新鏈專區亮相。
“作為科研機構代表在首次設置的創新鏈專區參展,是幾代科學家科技創新接力攻堅的結果。”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胡忠軍介紹,立足國家工業基礎與新興産業發展,與先進製造企業密切合作,科研團隊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産業轉化。
“相關關鍵專利技術已成功應用於商業航天發射、超導和大科學裝置等領域,也帶動了製冷行業等産業發展,涉及諸多上下游企業。”胡忠軍説。
從液氫技術到儲能技術,從航空製造到信息通信……越來越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奔向“生産線”,實現科技創新邁向縱深的關鍵一躍。
“創新是鏈博會的底色,也是鏈博會的生命力所在。”中國貿促會副會長於健龍&&,鏈博會致力於推動貿易促進、投資合作、創新集聚、學習交流,促進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希望大家用好這一&&加強交流合作,暢通創新供需通道,打通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從“睡美人”化身“弄潮兒”:架起創新成果走向産業應用的橋梁
C919的垂尾、吊挂、後機身前段、APU艙門,A320系列的機翼及機身……在藍天上翱翔的許多身影,都包含“中國製造”的元素。
本屆鏈博會上,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沈飛民機集中展示了其打造開放式供應鏈的最新成果。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沈飛民機現場工作人員肖景昶介紹,航空製造作為高端製造業的代表,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標誌。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下,航空製造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
肖景昶認為,大量鎖在櫃子裏沉睡的優質創新成果,如同“睡美人”,亟需突破“不會轉”“轉化難”“效率低”等實際情況,成為勇立創新濤頭的“弄潮兒”。
本次鏈博會,國家知識産權局重點展示覆蓋68萬件存量專利的高校與科研機構專利盤活系統,目的就是解決成果轉化中信息不對稱、資源分散和商業運作困難等問題。
“産業鏈供應鏈是工業經濟的命脈,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科技水平既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確保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的重要基礎。”國家知識産權局副局長盧鵬起説,知識産權作為保護和激勵創新的基本制度,既為創新賦權,又為創新賦能,是創新成果走向産業應用的重要橋梁。
從“陌生人”變成“好朋友”:創新“朋友圈”越擴越大
在創新鏈專區參觀,最大的感受是:創新絕不是科學家們的“獨角戲”,而是一場“接力賽”——科研機構負責“起跑”,企業完成“衝刺”,鏈博會恰似一個巨大的“交友&&”,不論是科學家還是經理人,大家在這裡從“陌生人”變成“好朋友”,並且隨着國際化的交流合作,創新“朋友圈”越擴越大。
本屆鏈博會上,一大批知名跨國公司首次亮相。作為鏈博會的“新朋友”,英偉達以“人工智能”為核心,聯合多個生態夥伴展示AI發展新成果。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勳在鏈博會開幕式上説,中國的開源AI是推動全球進步的催化劑,讓各國和各行業都有機會參與這場AI革命。
“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時代,因為我們現在正在大步走向智能世界當中。”參加本屆鏈博會的國際商標協會首席執行官阿塞多&&,鏈博會這一&&對於推動貿易、實現合作、促進創新,實現更加清潔和智能的製造業非常重要。
從“賣産品”到“賣創新”,從鏈博會這一窗口,可以感受到中國在全球産業鏈中的角色之變。當創新鏈與産供鏈深度融合,不僅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形成,更勾勒出人類共同創新發展的新路徑。
這場科技與産業的“交響樂”,值得世界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