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魂長存!一位已故法官不曾消逝的“引力”-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7/11

12:2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成風化人

法魂長存!一位已故法官不曾消逝的“引力”

最高法、人社部、江蘇省委追授邊曉斌“全國模範法官”“江蘇省優秀共産黨員”稱號

2025-07-11 12:25:2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7版 成風化人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一日,邊曉斌帶領儀徵市人民法院全體員額法官進行憲法宣誓。(儀徵市人民法院供圖)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蔣芳 邱冰清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顆小星球,逝去的您就是溫暖的暗物質。我們知道再也見不到您,但您的引力仍然在……”儀徵市人民法院青年幹警們寫下追思的詩句。

  2023年12月14日,江蘇省儀徵市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四級高級法官邊曉斌倒在了辦案一線。隨着時間的流逝,人們對他的追思不僅沒有消失,還在持續增長。

  在法院系統工作滿30年,即可獲頒一枚“榮譽天平紀念章”。邊曉斌用他29年零5個月,辦理千余案件且實現“零上訪、零投訴”的作為,留下了一枚永不褪色的人生勳章。

  2025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江蘇省委在南京聯合召開表彰會,追授邊曉斌同志“全國模範法官”“江蘇省優秀共産黨員”稱號。

不推事,願挑最重的擔子

  邊曉斌發生意外的停工工地,距儀徵市人民法院僅2公里。這也是儀徵市區最後一處爛尾樓,事關上百名居民的“安居夢”。

  2023年12月14日,邊曉斌在現場勘察時,因防護板突然斷裂,從5米多高處跌落,生命定格在49歲。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時任儀徵市人民法院院長江厚良經常站在法院六樓的會議室朝北遠眺,一想到這位老同事,心裏就堵得很。“當時組織上已經考慮年底前交流任職,再過十來天他就要交流到其他政法單位,他是可以不去的。”

  但邊曉斌去了。當天,他在電梯口碰到正要出發去現場勘察的江厚良,寒暄了幾句就表態:“破産工作一直由我分管,情況沒人比我了解,一起去。”

  “不推事、不怕煩、敢挑擔子”,是他留在大家心中的形象,更在生命最後一刻定格成為永恒。

  走進邊曉斌的辦公室,面積不大,陳設樸素,桌上整齊地擺着法律書籍和筆記本,角落裏挂着兩條掉色的舊毛巾,窗&上一管用燕尾夾夾着的牙膏,地上放着一對自製且有些生銹的“啞鈴”。

  房間裏僅有一張闔影照片,旁邊擺着一個紀念牌,上面寫着“真&&百姓 溫暖抵人心”。合影與獎牌背後,是邊曉斌為數百名工人解決勞動合同糾紛持續數年的“長跑”。

  2008年,200多名工人集體到儀徵市人民法院,以合同糾紛起訴當地一家支柱型化工企業。此前,該企業與這批工人以一年一簽的方式連續簽訂了十幾年的短期勞動合同,但在2007年11月突然被告知終止勞動合同,要求工人與勞務公司重新簽訂合同,再以派遣工的名義派回原崗位。

  表面看,這只是一起勞動合同糾紛;深層看,這一案件的判決結果可能影響全國石油石化系統數十萬同類用工問題的處置。然而,當時法律對勞務派遣施行條件並無明確規定。工人不松口,企業不讓步,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剛上任民一庭庭長的邊曉斌主動接下這個“燙手山芋”。他帶隊找每位工人談話,白天聊,晚上談,再採取背靠背調解,分別找到雙方當事人的代理律師商討解決方案。邊曉斌提出,先轉為勞務派遣用工,提高這批工人的實際待遇,與正式工人同工同酬,再逐步化解其他問題,劍拔弩張的局面得到緩解。

  2013年,新修訂的勞動合同法施行,規定勞務派遣一般在臨時性、輔助性或替代性工作崗位實施。邊曉斌抓住時機,組織工人與企業再調解,最終近500名工人與企業簽訂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這場曠日持久、人數眾多的勞動合同糾紛得到圓滿解決。

  工人代表老楊回憶起邊曉斌嘆息道:“我們去法院不下100次,邊法官一直都很和氣,告訴我們進度,聽取我們的想法,為我們想辦法,沒有一點不耐煩,甚至還要忍受我們的怒氣。”

  江厚良很清楚邊曉斌熱情周到背後的擔當:“民商案件佔大頭,利益糾紛複雜,作為分管領導,既要肩膀硬還要腰桿硬。曉斌是我們每個人的榜樣。”

不避責,敢啃最硬的骨頭

  2024年9月,曾因債務糾紛一度建設停擺的儀徵市寶能小學,如期迎來首批250名新生。看著孩子們出家門過條小馬路就走進校園,儀徵市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長劉潔濕了眼眶:“邊院長要能親眼看見這一幕,該多好。”

  2019年,寶能公司與儀徵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簽訂協議,約定在2020年年底前建成寶能小學及配套市政道路。因債務糾紛,2020年該工程停擺,成了“半拉子”。

  一晃兩年多過去,眼看附近上千名適齡兒童入學就要受到影響,2022年10月4日,儀徵市政府召開協調會,要求緊急啟動訴訟程序,一要盡快恢復學校建設,二要避免國有資産流失。10月8日,儀徵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交訴狀。當日中午,儀徵市人民法院完成施工單位名下剩餘資産的保全工作。

  棘手的問題來了——施工現場必須要完成造價鑒定、質量鑒定後,才能移交給政府進行續建工作。鑒定需要時間,如果按正常法律流程走,市政府對老百姓作出的“寶能小學在2024年9月正式開學招生”承諾,將難以兌現。

  既要講規矩、又要守承諾,難題擺在了法院面前。邊曉斌在深入調研後,大膽提出“先予執行”,讓政府能夠盡快接手續建。

  “寶能小學的案子是否符合‘先予執行’?當時存在一定爭議。最後這件事上了審判委員會,邊院長的發言很有 啟發,他説‘先予執行’的着眼點是滿足權利人的迫切需要。如果首批幾百個孩子上學的事都不是迫切需要,那什麼樣的情況才算迫切需要?”劉潔回憶。

  “總是站在最前面,不怕事、敢擔責,這就是他的風格。”承辦該案的員額法官杜志宏説。

  杜志宏記得,為保障“先予執行”順利進行,邊曉斌多次帶隊勘察施工現場,摸清底數,參與制訂執行計劃與預案。現場執行過程中,原施工單位不配合,他又耐心勸導,成功使其撤離了現場遺留的人員和設備。

  “法條是剛性的,但社會生活是千變萬化的,法官如何衡量自由裁量的空間,需要兼具智慧和擔當,某種程度上要在現有法律框架內‘突破’法律甚至‘創造’法律。”在揚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楊曉蓉看來,邊曉斌在寶能小學續建一案中大膽適用“先予執行”,是對法條的創新性解讀,是在“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司法改革大方向下的勇於擔當。

善成事,是定海神針也能逆風翻盤

  6月初,行走在位於儀徵經開區的招商局金陵船舶(江蘇)有限公司碼頭,高聳的龍門架林立,上汽安吉物流的兩艘9500車位汽車運輸船、比亞迪9200車位汽車運輸船和82000噸散貨船等在水域內一字排開……工業壯美的畫卷撼人心魄。

  很難想象,這裡的船企一度深陷破産危機。

  2021年12月14日上午,經過26輪激烈競拍,蘇港造船有限公司破産財産最終以2.34億元的價格成交,超過起拍價5000萬元。200余萬元國家稅款被全額追繳,33.37萬平方米的沿江土地和4.5萬平方米的廠房資源被重新盤活,258名職工和150余名普通債權人在那年春節前得到清償,這起耗時7年零7個月的破産案件得以順利審結,實現破産財産價值最大化。

  作為船企的清算組成員,律師尤志明全程參與了船廠的拍賣。回憶起與邊曉斌打交道的20多年,尤志明發自內心地敬佩這位法官:“成交的瞬間,等待室內一片歡騰!整個處置過程,不亞於逆風翻盤。”

  憑藉得天獨厚、依傍長江的地理優勢,儀徵船企曾名噪一時。然而船舶製造業周期下行,船企的生存變成了難題。2014年5月,儀徵市人民法院受理蘇港造船有限公司破産清算一案,其間該公司8次掛牌拍賣,均因無人報名而流拍,導致員工社保、工資、經濟補償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2021年下半年,造船業開始有了起色,邊曉斌立即向儀徵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提議,請他們組織招商局、港口局、經開局等多個部門共同參與,將破産財産處置與政府招商引資工作相銜接。

  當時政府各部門之間分歧較大,一些問題久議難決。又是邊曉斌果斷拍板。“現在最重要的是促成破産財産拍賣成交,保障債權人能在年底前得到清償和分配,出了問題我來承擔!”邊曉斌的這句話,堅定了意向投資人的信心。

  “當‘病人’已病入膏肓,要麼任其死亡——宣告破産,殘存價值賣一賣,給債權人清償;要麼破局解困——把仍有生産能力的資産盤活。每個案件都涉及複雜的解決和處理方案,協調、審判、談判,作為‘主治醫生’的法官需要設計個案,付出大量探索、創新性工作。”江厚良介紹。

  “蘇港船廠破産清算一案的順利審結,有力促進了産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妥善化解了歷時已久的社會矛盾。”參與破産清算案的儀徵市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余雷説,邊院長將工作經驗進行了總結,在2021年11月受理國裕船舶製造有限公司破産清算案中,採用“資産出租+引資重整+分類清償”方式,使船&、龍門吊等特殊造船設施物盡其用,實現破産資産價值的最大化。

  邊曉斌離世後,儀徵市人民法院延續他的辦案思路,於2024年1月裁定對國裕船廠進行重組,並最終確定重整投資人,制訂草案並經債權人會議通過。相關企業恢復生産經營以來,新簽船舶訂單16艘,産值約50億元。

辦理一案,治理一片

  楊玉珍沒能趕上邊曉斌的告別儀式,次年春天,她從常州趕到儀征北郊墓園。松林肅立,青草依依,望著墓碑上邊曉斌熟悉而溫暖的笑容,她紅了眼眶。

  2010年11月,楊玉珍的丈夫老魏在安裝高樓標牌時不慎摔下,顱腦受傷嚴重,包工頭給了2萬多元後下落不明。

  重壓之下,楊玉珍買好了農藥。“邊法官看出我不對勁,説你兒子剛保送上研究生,別把兒子的一生毀了。”

  邊曉斌又帶來了切實的幫助。他帶頭組織法院職工捐款,多次向相關部門申請救助資金,奔走各方協調案件,讓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重獲新生。

  “小案”不小辦,是邊曉斌的一貫作風。經走訪調查,他發現魏文斌、楊玉珍身後,是儀徵當地數萬名從事木匠、漆匠、瓦匠、水工、電工“小五匠”行業的農民工群體。他們工種轉換快、流動性大,發生職業傷害的風險高、維權難。為此,邊曉斌倡議開展農村建築工人意外傷害保險試點,爭取財政專項資金為試點鄉鎮99名農村“小五匠”購買保險,推動當地包工頭“凡用工、必買險”。

  從村口到鄉鎮,從一家到千家,推動解決“一件事”向解決“一類事”轉變,邊曉斌實實在在幫助群眾解決困難,用仁愛至善傳遞司法溫情。

  “師父説,法院是人民的法院,法官是人民的法官。”2001年,余雷跟着邊曉斌在新城法庭工作,他是書記員,邊曉斌是審判員。村民的家散落在各村各組,邊曉斌常常帶着他走村入戶調查辦案。“夕陽西下,他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田埂上,不時回頭跟我傳授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方法,這幅畫面永遠留在我的心中。”

  年輕的民二庭副庭長吳正東,最難忘邊曉斌對調解能力的重視。他的口頭禪是:“這個案子能不能調解?”他會反復跟年輕法官説,調解不僅是糾紛解決的“減壓閥”,更是社會治理的“潤滑劑”。

  邊曉斌的辦公室在法院六樓,熱愛運動的他每天都堅持走樓梯。“他總是穿着那雙舊運動鞋,腳步輕快地走來走去。現在聽見樓道裏的腳步聲,我下意識地會想他還在就好了。”同事謝劍説。

  “基層法院工作面廣量大,面對繁多的案件和事務以及眾多的當事人,法官們有可能陷入心理‘亞健康’狀態。邊曉斌幹事創業的進取精神和樂觀豁達的心態,是留給法院和法院幹警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楊曉蓉説。

  斯人已逝,法魂長存。

  29年零5個月的法官生涯,47本沉甸甸的工作筆記,還有更多深植人心的記憶,共同書寫着一位人民公僕愛黨愛民的忠貞誓言。家鄉的山水草木間,留存着他赤誠奉獻的閃光足跡。儀徵市人民法院的“法官名錄墻”上,邊曉斌的笑容依然溫暖而明亮。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邊曉斌,儀徵市,法官,人民法院,破産,工人,解決,糾紛,案件,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