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讓找育嬰嫂變成“拆盲盒”
近年來,育嬰嫂市場需求旺盛,“育嬰嫂不當照護行為”“千金難尋好月嫂”等話題頻頻引發關注。而同時,不少育嬰嫂認為,自己的辛勤付出難換來情感和職業認同,一定程度挫傷了工作熱情。如何推動家政行業高質量發展,讓更多育嬰嫂高質量服務有需求的家庭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話題。
高薪難覓優質育嬰服務,折射出家政服務業標準化建設有待提高。近年來,一些被“高價”衝昏頭腦的家政公司,為了短期利益而忽視職業規範化建設,將育嬰嫂准入門檻一降再降。記者了解到,目前育嬰嫂市場的培訓課程大多由各機構自行設定,缺乏統一標準,培訓質量參差不齊;還有一些家政公司存在虛假宣傳,將育嬰嫂包裝得過分完美,但實際中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工作狀態和經驗水平,使得僱主在尋找育嬰嫂時就像在“拆盲盒”。這些都加劇了公眾對育嬰嫂行業的不信任。而個別違規現象,也讓僱主與育嬰嫂之間“心生戒備”。安裝攝像頭實時監控、不問理由地冷面盤問……這些不信任,讓不少好心大姐心生苦楚,既傷自尊,又傷心。
隨着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人口和家庭結構的變化,育嬰嫂不斷被賦予新的職業內涵,早已不是傳統印象中“保姆”那麼簡單。育嬰嫂已經成為涵蓋健康護理、飲食喂養、早期教育等專業技能的新型職業。這個關係家庭嬰幼兒照護重任的行業,正開始影響家庭中幾代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讓育嬰嫂成為家庭的“合夥人”,構建良好的行業生態,不僅需要完善職業化建設,還要努力營造社會共情力:一方面,要加快落實家政行業服務質量標準和評價體系,從市場准入、機構資質、人員素質等方面進行具體規範,鼓勵社會監督,讓家政服務業在陽光下運行;另一方面,社會應給予育嬰嫂更多的理解和信任,少一些偏見,以真心交真心,換來真情相待的雙向奔赴。
唯有加強職業化建設與增強社會共情力雙向發力,才能讓育嬰行業回歸“守護生命”的初心,讓每個嬰幼兒都能在充滿愛心和專業的照護中健康成長。
(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王澤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