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無標籤”飲用水瓶有跡可循地循環利用-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7/10

13:09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6版 評論

讓“無標籤”飲用水瓶有跡可循地循環利用

2025-07-10 13:09:1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6版 評論

  近來,多個飲用水品牌推出“無標籤瓶裝水”讓消費者眼前一亮。去除瓶身塑料標籤、油墨印刷,保留透明瓶身,只通過外包裝箱或瓶身浮雕體現標籤信息,這一設計贏得了簡約環保的讚譽,但簡約消費過後,關於合規性及環保真實性的疑問,也隨之而來。

  根據《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GB 7718-2011)要求,只要整箱瓶裝水是最小零售單位,“無標籤瓶裝水”就屬於合規産品。環保效益上,“無標籤”直接減少了塑料與油墨使用,有利於企業的減塑減排。且飲用水瓶與標籤塑料材質不同,“無標籤”可以減少回收工序和回收成本,實現高效回收和高值再利用。對企業而言,“無標籤”亦是承擔環保責任、積累品牌資源之舉。

  “無標籤”的確從源頭上削減了材料消耗和潛在污染,其環保貢獻值得肯定。但標籤的材料量相對整個瓶體而言很小,一次性塑料瓶本身若未被有效回收利用而進入環境,其帶來的環境影響可能大於一個標籤。“無標籤”不是環保的高分答案,而是瓶裝水生命周期中的一個減量環節;想在環保的答卷上得高分,必須構建有跡可循的循環利用體系,實現“從瓶到瓶”。

  構建有跡可循的循環體系,是政府、企業與消費者協同發力的成果:政府需要加強監管,確保“無標籤”産品信息完整,保障消費者權益;完善塑料回收標準,推廣先進再生技術,鼓勵塑料廢棄物同級化、高附加值利用。此前有媒體報道,河南省政府推行綠色採購和綠色消費,積極採購再生資源産品,目標到2025年,政府採購綠色産品比例達到30%以上。企業更需要秉持環保初心,超越短期營銷,與回收行業協作建立透明高效的自有回收體系。消費者也需要理解“無標籤”的環保含義,積極配合回收指引,讓正確投放成為閉環鏈條的起點——民眾的參與,正是體系有效運轉的關鍵。

  “無標籤”飲用水的出現,體現了企業對環保責任的積極承擔。真正的“簡約”,除了透明的瓶身,還有對循環利用的徹底落實。“無標籤”正是一個系統性環保創新的契機,當每一隻飲用水瓶,無論透明與否,都踏上有跡可循的循環利用之旅,“無標籤”才具有真切而深遠的環保意義。

(高翔)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標籤,環保,回收,塑料,利用,企業,消費者,飲用水,循環,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