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百位科學家故事中的精神密碼-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7/03

13:3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3版 評論

讀懂百位科學家故事中的精神密碼

2025-07-03 13:35:3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3版 評論

  提出“七不”治學與處世原則的錢學森、把自己所有積蓄都捐贈出來的郭永懷、不要“原子彈之父”稱號的錢三強……近日,當記者得知中國科學院直屬機關黨委組織編寫了《百位著名科學家作風學風故事》一書,好奇心瞬間被點燃,迫不及待翻開這本還散發着墨香的書。

  這些故事仿佛一扇時光之窗,讓人們從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中,得以感悟中國科學發展的精神密碼——

  錢學森的“七不”原則直抵人心。這位科學巨匠踐行着“不題詞、不寫序、不參加任何科技成果評審會和鑒定會、不出席‘應景’活動、不兼榮譽性職務、上年紀後不去外地開會、不上任何名人錄”的信條,這種近乎固執的堅持,恰是對科學純粹性的守護。在當下回望這份多年前立下的規矩,發人深省。

  郭永懷的故事讀來令人動容。“十二年如一日”從不休星期天和節假日,無論寒冬酷暑總是徒步上班,把稿酬作為黨費上交……這些細節描繪出一位科研人的精神畫像。更令人感慨的是,作為一位科學大家,他解決了那麼多科學難題,但是在寒冷的冬天,卻沒來得及為女兒買一雙過冬的棉鞋。

  錢三強拒絕“原子彈之父”稱號的往事,在急於求成的浮躁風氣面前顯得尤為珍貴。“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的樸素話語,折射出一個道理:科學是集體智慧的交響。

  回溯激情燃燒的歲月,抒寫赤誠報國的科學精神。優良的作風學風猶如科技創新的“生命線”,是決定創新高度的“精神密碼”。從一窮二白到站上世界科技前沿,新中國科技發展的每一項重大成就,都深深鐫刻着老一輩科學家的奮鬥足跡。在中國創新指數進入全球前列的今天,打開這些故事,仿佛進行了一場同老科學家的跨時空對話。

  “這些故事如同一顆顆時間膠囊,封存着中國科學發展最珍貴的基因。”中國科學院直屬機關黨委負責人&&,通過講好老一輩科學家的故事,引導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特別是年輕科研人員,主動踐行誠信嚴謹的科研態度、清廉簡樸的工作作風、忘記“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獻精神,自覺抵制浮誇急躁、急功近利、投機取巧的不良風氣,聚焦國家需求,攻堅克難,勇攀高峰。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中國科學院青年科研人員代表們説,要時刻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正己立身、涵養品德,捍衛科學的清正和純潔,用良好的作風學風照亮追尋科學真理的征途。

  合上書頁,那些樸素的身影漸行漸遠,但他們留下的精神印記,依舊清晰可辨。這就是重溫的價值,更是未來的啟示。

(記者胡喆)

新華社北京7月2日電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中國科學院,精神,故事,科學家,科技,作風,科研,老一輩,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