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季禮:用電影架起“文明互鑒”的橋梁
“文明互鑒”,聽來宏大,但在香港著名導演唐季禮的世界裏,它是具體的、有溫度的,是一個個鏡頭構建起來的理解與共鳴,是一次次文化的交融與心靈的碰撞。
從好萊塢到寶萊塢,從《紅番區》到《功夫瑜伽》,這位馳騁國際的著名導演,用自己的作品踐行着文化互鑒。他深知,電影是一種超越語言的載體,是構建人類共同精神世界的橋梁。
相互尊重,是文明互鑒的第一步
“文明互鑒,首先是尊重。”唐季禮強調。在印度拍攝《功夫瑜伽》時,他選擇展現印度的宗教文化,而不是刻板地將鏡頭對準貧民窟。唐季禮在意文化的對等交流,“我們不能只是拿對方的‘異樣’來做噱頭,而要去挖掘那些可以和中國文化産生共鳴的部分。”
在這部中印合拍的電影中,他將中國武術與印度瑜伽相結合,一個強調“止戈為武”的儒家修養,一個強調“身心平衡”的精神追求。兩者不同,卻在哲學底蘊中找到了共鳴,這正是文明互鑒的魅力所在。
講好中國故事,是創作者的使命
“文明互鑒的過程,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
在唐季禮編劇的電影《十二生肖》中,講述了中國文物如何在戰亂中流失,又如何通過民間的努力追回。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望,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表達。電影在上映三個月後,一位海外收藏家捐出了兩件圓明園銅首。“文化的力量,是可以感動人的。”
文化出海,需要更強的支持系統
“年輕人有衝勁,有激情,也有奉獻精神,可是核心還需要有錢去支持他。”談及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挑戰,唐季禮直言不諱。他提到,在創作初期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資金,特別是對年輕創作者而言,拍攝一部能“走出去”的電影往往需要更大的投入和更多的耐心。
“內容有很多種形式,但電影依然是文明交流最完整的形式。”他説,無論是舞劇、話劇還是微短劇,都可以成為文化互鑒的載體,但電影擁有國際電影節、全球院線播出等成熟機制,是文化“出海”的主力軍。
粵港澳大灣區:連接中外的文化支點
近日,唐季禮的微短劇製作中心正式落戶深圳南山,“香港電影人曾是走出去的先鋒,而現在大灣區是最大的票倉。”
大灣區的政策、人才、內容與科技的融合,讓唐季禮相信這裡能成為未來中國文化出海的重要“港口”。他認為,“文明互鑒”不僅是國家間的交流,更是行業、內容、技術之間的合作。一個強大的內容産業生態,需要政策支持、資金投入,更需要不斷嘗試與創新。
讓世界看見中國,也讓中國了解世界
功夫之外,還有哪些中國文化符號。“飲食文化。”唐季禮脫口而出。在他看來,功夫是中國文化最具標識性的輸出方式之一,它凝聚了中國人的勇氣、智慧與武德。但除此之外,飲食文化、愛國精神、強國故事等,都是值得被世界了解的“中國名片”。
“就算是競爭者,我們也可以成為朋友。”唐季禮回憶起《功夫瑜伽》上映後,迪拜的中國游客量增長了37%,中迪實現了免簽。這些都是文化交流帶來的“意外驚喜”,更是文明互鑒帶來的真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