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在沙漠中盛開-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7/01

11:09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8版 家園

花兒,在沙漠中盛開

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治沙見聞

2025-07-01 11:09:5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8版 家園

  6月中旬,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

  新疆若羌縣和策勒縣的棗林綠意盎然,棗花競相開放;且末縣和民豐縣的“沙漠人參”肉蓯蓉花期剛過,正悄然生長;於田縣的沙漠玫瑰大部分已採摘,正被加工成飲品、化粧品……

  記者近日隨“環着沙漠看新疆”採訪團來到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諸縣,看到一抹抹綠色向沙漠延伸,一朵朵花兒在沙漠中盛開;感受到科學正在成為防沙治沙的底色,越來越多的生態之花、致富之花在沙漠中綻放。

老兵的肉蓯蓉與文冠果

  且末縣退役老兵萬畝生態治沙基地,一棵棵梭梭連片成林,迎風而立。梭梭旁,是花開變幹後的肉蓯蓉。

  “我們接種在梭梭根部的肉蓯蓉,一個多月前開的花特別美。”周小珂説,看到這些鎖住流沙的梭梭林和長勢不錯的肉蓯蓉,就看到了堅守的價值和希望。

  周小珂是老兵治沙隊第9名隊員。2018年,田野等退役軍人成立老兵治沙隊,治沙種樹,誓將荒漠變綠洲。2023年3月,退役軍人周小珂加入其中。

  “7年來,我們籌集資金2400余萬元,種植梭梭等沙生植物1.1萬餘畝,接種了8300畝肉蓯蓉。”老兵治沙隊負責人田來群説,去年收穫了650噸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肉蓯蓉,今年肉蓯蓉長勢不錯。

  田來群坦言,防沙治沙投入大、周期長、利潤薄。擴大治沙規模,難在資金短缺,而治沙土地因沒有産權證無法進行抵押貸款。

  老兵治沙隊的難題,隨着當地&&新政策而得到解決。今年年初,他們從且末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獲得2000萬元授信。4月,首筆500萬元貸款用到了文冠果的種植中。

  “有了貸款支持,我們防沙治沙的信心更足了。”田來群説,今年老兵治沙隊計劃貸款1000萬元,種植2000畝文冠果,推動沙産業多元化發展。

  在老兵治沙隊文冠果育苗基地,一株株幼苗長勢良好,嫩綠的枝葉生長着希望。 

“七仙女”的沙漠玫瑰

  在於田縣阿熱勒鄉七仙女防沙治沙標杆項目區,村民阿布杜熱合曼·麥麥提在承包的沙地裏忙着給玫瑰、桃樹滴灌噴水,一株株幼苗在大漠中舒展着綠枝嫩葉。

  “我和家人承包了380畝沙地,在技術人員幫助下,今春種的玫瑰和桃樹幼苗成活率達90%。”阿布杜熱合曼説。

  阿熱勒鄉黨委書記蔡顯富&&,政府通過劃地到村、包地到戶、確權到人的方式,將國有未利用沙地劃撥給村集體,由村集體承包給農戶,將防沙治沙與群眾收益挂鉤,吸引了很多村民參與。

  距離於田縣城15公里的阿熱勒鄉也&克孜勒村(七仙女村),以種植沙漠玫瑰聞名。村裏已建成集玫瑰種植、採摘、收購、觀光旅游於一體的“七仙女玫瑰園”。

  在七仙女村的於田縣花農特色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産品展廳裏,玫瑰花茶、玫瑰精油等各式加工産品琳瑯滿目。

  “沙漠玫瑰已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産業。”蔡顯富説,七仙女防沙治沙標杆項目區將積極縱向延伸玫瑰産業鏈,建設精油純露萃取工廠,開發藥食同源系列産品,提升産業附加值。

  於田縣委常委阿克力·阿不都艾尼説,目前於田縣種植玫瑰接近8萬畝,“在於田,玫瑰是防風固沙的‘生態衛士’,也是助農增收的‘致富花’”。

“沙漠種棗人”的棗園

  站在策勒縣策勒鄉阿日希村的棗林前,棗樹枝繁葉茂,有的正在開花,有的已長出小棗。

  74歲的老人李鵬對記者説:“這些棗花盛開的地方,16年前是一望無際的沙丘。我們種植了80萬株棗樹,15萬餘株杏樹、梨樹等經濟樹種,3000畝沙丘由此變成綠洲,其中2500畝成為生態果園。”

  2009年退休的李鵬,從烏魯木齊來到阿日希村,成立新疆沙漠棗業有限公司,以耐旱和耐寒、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兼備的棗樹為主要樹種,帶着公司員工治沙種棗。

  韌性是防沙治沙的成功之道。16年的堅持,阿日希村的黃沙大漠變成了如今的綠色棗林。

  16年的堅持,新疆沙漠棗業有限公司漸漸發展成為集紅棗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農業産業化企業。阿日希村由貧困村變為遠近聞名的紅棗村,全村人均年收入從2009年的2173元增至2024年的2萬多元。

  “現在,村民相信沙漠生‘金’,積極參加防沙治沙,越來越多村民實現發家致富。”李鵬説。

沙漠中的科技之花

  在若羌縣萬畝紅棗示範基地,科技元素隨處可見:小氣候環境監測站、土壤墑情監測站、蟲情監測站等,對溫度、濕度、土壤墑情、蟲情等進行實時監測,幫助種植戶第一時間做出科學決策。

  若羌縣紅棗科學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艾合太爾·蘇來曼説,智能種植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萬畝紅棗示範基地畝産超過600公斤,特級、一級、二級果超過60%,實現了優質高産穩産。

  目前,若羌縣紅棗種植面積達23.38萬畝,其中10萬畝已成功申報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産基地。

  站在民豐縣後河壩沙漠阻擊區試驗田邊,一排排滴灌管道伸向遠處。管道邊,梭梭、檉柳已長出綠葉,套種的桔梗、黨參、洋蔥、花生等中藥材和經濟作物長勢良好。

  民豐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賈磊介紹,為開展防沙治沙適生植物品種篩選、合理治理模式探索、最優技術組合研究等科研工作,民豐縣建立了防沙治沙試驗站。試驗區按照“十畝一品”的規模,種植丹參等22種中藥材和葵花等10余种經濟作物,促進沙産業發展,增加群眾收入。

  “目前看來,桔梗長勢不錯。”賈磊説,試驗站將繼續科學試驗,篩選出適合防沙治沙和有良好經濟收益的品種,試種成功後交給村民。

  若羌的智能種植紅棗與民豐的多種作物種植試驗,是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蛻變的縮影,既固沙護綠改善生態環境,又帶動百姓致富發展。

  “在不斷推進的防沙治沙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産品、新材料被運用,推動着傳統治沙向現代科技治沙轉變,為三北工程注入新活力。”新疆林業科學院副院長寧虎森説,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不斷融合,可持續發展之花在沙漠中盛開。

(記者劉詩平)

新華社烏魯木齊電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治沙,種植,防沙,玫瑰,肉蓯蓉,老兵,紅棗,梭梭,生態,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