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護“石欄”裏的一片青山
從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城出發,驅車沿奔騰的白龍江而下,經過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就來到了甘肅多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多兒保護站,兩岸山林鬱鬱蔥蔥,山頭林間時不時能見到形似毛冠鹿或者梅花鹿的動物一閃而過。
這裡位於迭部縣東南部,“多兒”藏語意為“石欄”之意,周圍的大山便是這“石欄”,守護着這裡生活的群眾和萬千生靈。
夏至已過,這裡即將迎來一年中天氣最熱、雨水最多、蚊蟲最多的時候。多兒保護站站長張路達和同事進山的時間也多了起來,他們要趕在森林防火期之前上山架設好紅外相機,並對重點區域進行巡護監測。
翻山越嶺是保護站員工的工作日常,每次巡護至少要走20公里的山路,累了就靠着大樹休息會,餓了就拿出自帶的饃饃充饑。他們在林間穿梭巡視,檢查轄區內的林地情況,是為了做好森林防火、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生態修復等工作。
“以前我在林場工作,伐木為生;如今我在保護站,種樹護林是我們的主要職責。”張路達説,隨着我國對生態保護的愈發重視,許多過去林場裏的工人如今投身生態保護工作。多兒保護站裏的每名員工都要上山植樹,把適宜生長的雲杉、柏樹種在“石欄”上,為這片青山增添生機與活力。
張路達説,保護區範圍內,就設有100多部紅外相機,能讓他們在屏幕前實時了解山林裏的情況,尤其是能快速鎖定可能存在的火災風險。同時,無人機的配備也讓保護站的工作輕鬆了不少。
雖然技術手段的使用讓生態保護能力上了一個&階,但張路達和同事依然要靠着腳步守護這片青綠。“我們要定期前往重點林區配合開展科研監測工作,有時候去一趟就要半個月,晚上就睡在睡袋裏,還得防着林間出沒的狼、野豬等野生動物。”張路達説。
保護“石欄”不僅要面對自然,還得做好“人”的工作。多兒保護站副站長加保告訴記者,轄區內有多個村莊,世代生存在這裡的村民過去已經習慣了進山砍柴、放牧山間的生産生活,但肆意放牧、砍伐難免破壞生態環境。因此,向村民講明政策、宣傳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成為保護站工作的關鍵一環。
“道理講清楚,政策説明白,鄉親們就懂了——守住了這片林子,才能給子孫後代留下青山綠水。”加保説。
青山屬於人類,也屬於自然。甘肅多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副主任冷拜介紹,甘肅多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拔在1950米至4385米之間,總面積達54575公頃。保護區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2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3種;我國特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114種。
“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豐富,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科研價值,這裡也是我們當地群眾賴以生存的家園。”冷拜説。
一次次上山下山,守護着“石欄”裏的一片青山。在“石欄”的懷抱裏,青山無言,萬物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篇章,正在綿延書寫。
(記者崔翰超 刁慧琳)
新華社蘭州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