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任支書接力,“空殼村”變身“殷實村”-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6/27

10:1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各地

兩任支書接力,“空殼村”變身“殷實村”

2025-06-27 10:12:4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7版 各地

  “我種了3畝高粱、6畝水稻、2畝玉米,光是種植這一項,就有17000多元的進賬,加上務工工資,一年下來能有將近3萬元的收入。”近日,重慶市忠縣拔山鎮高陽村村民黃世友站在豐收在即的莊稼地邊,樂呵呵地跟記者算起了賬。

  高陽村有耕地2984畝,共有857戶2700餘人。在2019年以前,高陽村集體無收入、無産業,村民無工作,是典型的“三無”空殼村。短短幾年,高陽村如何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殷實村”?

  “要想發展,必須解決三大‘絆腳石’:一是以前村兩委班子成員年齡結構老化,幹事創業積極性不高;二是村民發展意識不強;三是村子基礎條件差,産業要素集聚不足。”2019年,39歲有着16年農村工作經驗的陳鋒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後,通過大量入戶調研、座談,找出癥結所在。

  一場改變由此開始。陳鋒帶領新調整的村兩委成員及其他黨員“走出去”,到周邊區縣學習農村基層黨建和農業産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同時,他還把專家“請進來”,邀請農業技術專家到村裏開展農村創業致富教學、農業生産技術培訓。

  不久後,高陽村就以村集體名義註冊成立“強村公司”——重慶市忠縣渝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四議兩公開”的形式從農戶手中流轉土地50畝用於規模化種植蔬菜,在當年就實現經營性收入7萬元。

  為拓展公司業務渠道增加經營性收入,2019年11月,高陽村在村委會旁開了一家農資超市,賣化肥、農藥和種子。後來,又在農資超市旁開起了生活超市,村集體經濟收入渠道再次拓寬。

  2022年,陳鋒被選聘到忠縣忠州街道獨珠村村集體企業任總經理,劉桂淑接過高陽村黨支部書記的接力棒。

  “當初的50畝,如今已變成700畝。”劉桂淑説着,手指向一片土地,“不僅能種蔬菜,還能種高粱、水稻,如今光是種植業這一項,每年就能給村集體帶來近100萬元的毛收入。”

  劉桂淑説,她接棒村支書後,繼續深化和探索出“黨支部+股份經濟聯合社+企業”發展模式,通過“強村公司”開展代耕代種、統購統銷等農業生産性服務及快遞物流、生活超市等鄉村生活性服務。

  去年,高陽村集體經濟多渠道發展:高粱、榨菜等産業收入112萬元,開辦集體便民服務超市經營收入15萬元,開設農資超市售賣農資産品收入34萬元……2024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共計215萬元。

  “群眾也從‘站在邊上看’變為‘跟着支部幹’。”劉桂淑説,去年村民與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通過“土地流轉+務工+效益分紅”的模式形成利益聯結體,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松濤)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收入,産業,高陽,農業,超市,發展,村民,農資,黨支部,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