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挂煙盒賣茶葉”,直播帶貨擦邊歪風當剎
“線上線下大家都見過,紅色的(中華包裝)口感純正醇香,新號福利。”儘管直播中不斷有人質疑産品真偽,但主播並不直接回復,而是用“懂的都懂”之類模棱兩可的話術搪塞。據《新京報》報道,近日,一些直播間售賣包裝類似香煙品牌的茶葉,引發廣泛關注。
打互聯網禁售香煙規定的擦邊球,“挂煙盒賣茶葉”,實則是在抖機靈。此類行為還涉嫌侵犯商標權、著作權以及構成不正當競爭等:根據《煙草專賣許可證管理辦法》,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得通過信息網絡銷售煙草專賣品。“倣煙茶”直接利用消費者對知名煙草品牌的認知混淆,進行具有明確誤導意圖的欺詐銷售,是挑戰煙草專賣制度的嚴肅性。
直播帶貨,外形是直播,但最終交易的仍是産品。可以看到,在“倣煙茶”直播間産品的評論區,網友紛紛“避雷”:“混淆視聽,我以為是煙”“騙人的,大家別上當,就五小包茶葉,而且難喝,差評”。可見,雖然商家可以“套路”消費者誘騙購買,但不過是一錘子買賣,必然無法行之久遠。
媒體報道後,涉事商家已停止直播,但這背後所暴露的問題值得思考。直播帶貨近年來飛速發展,“挂煙盒賣茶葉”現象背後,也讓人看到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直播內容實時産生、轉瞬即逝,問題商品展示不留存於&&商品頁,消費者事後取證困難;主播被封禁後可隨時更換賬號,“換&&打遊擊”“換馬甲重生”的案例屢見不鮮;問題商品常以獵奇的、誇大的內容為噱頭吸引用戶點擊,恰好切中&&算法推薦的邏輯……如此種種,歸根結底是商家丟了誠信、走歪了路,不僅嚴重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還可能傷害直播經濟的未來。
讓直播帶貨在快速發展中不打擦邊球,不“挂煙盒賣茶葉”,既是&&管理的必答題,也是監管發力的必選項。為此,直播&&應切實承擔主體責任,對違規直播、擦邊帶貨要發現一起治理一起,並建立黑白名單,加大懲戒力度,提高違規成本;針對直播帶貨維權難等問題,要根據消費者需求,提供直播間産品介紹回放以及相關經營活動記錄等必要的取證機制,提升消費者處理糾紛便利性。監管部門也應在生産端和銷售端同步出擊,線上線下同時發力,依法查處商標侵權、“傍包裝”、以次充好、虛假宣傳等行為。
近年來,服務經濟的亮眼發展,為廣大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便利,也讓人看到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勃勃生機,直播帶貨是其中重要的成果。我們有信心看到,在各方協同發力、合理治理之下,斬斷“挂煙盒賣茶葉”的擦邊産業鏈,驅散“倣煙茶”之類直播帶貨的“侵權味、售假味、忽悠味”,讓消費者在安全放心的環境中提升消費體驗。
(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邱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