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孩子”的全球化理念:做“鯰魚”不做“鯊魚”
與“好孩子”創始人宋鄭還的對話,經常會回到一些看似與商業無關的起點。
小時候,母親曾給他講過的一個“投胎”故事:閻王爺問兩個小鬼兄弟,你倆想做“吃別人的”,還是“給別人吃的”?聰明的哥哥搶答要做“吃別人的”,弟弟卻説想做“給別人吃的”。結果,哥哥投胎成了乞丐,弟弟成了富豪。
這個故事如一顆飛鳥銜來的種子,在他心中早已長成一片森林。它也解釋了36年商海沉浮,無論面對何種誘惑與困境,宋鄭還總能回到那個最根本的問題——我們究竟在為世界“創造”什麼?
如今,當許多民企深陷“出海”或“出局”的糾結時,宋鄭還和他的“好孩子”用行動給出了穿越全球化回頭浪的答案:構建一個“全球育兒生態圈”,而非單向輻射的商業帝國。這種以格局應對變局的“世界觀”,值得眾多中國企業學習。
學會“自己打倒自己”
1988年,數學老師宋鄭還接手瀕臨倒閉的校辦工廠。為了擺脫無米下鍋的經營窘境,他不得不學着遞煙敬酒拉關係,換來的卻是輕視和退貨。“産品沒有價值,只能靠送禮維持關係”,這曾讓他感到無地自容。
正是這種對“價值”的渴求,讓他喊出了“做世界上沒有的産品”。當他發明的四功能嬰兒車一炮而紅,面對鋪天蓋地的倣冒和低價競爭時,他沒有去打價格戰,而是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路——“自己打倒自己”。
以持續創新讓模仿者永遠追趕,成了他直面競爭的底層邏輯。這意味着,企業的生存權並非來自市場恩賜或政策扶持,而源於為社會持續創造獨特價值的能力。
宋鄭還所追求的“價值”,並非零和博弈下的勝利,而是為消費者解決痛點、為行業樹立標杆、為社會貢獻“好”産品的增量貢獻。
“安全是1,其他都是0。”為此,他設立了“好孩子安全日”,將兒童安全座椅的碰撞測試標準,從全球通行的50km/h提升到瘋狂的80km/h。他痛心於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兒童安全座椅生産國,國內使用率卻不足0.1%的現實。
“就算企業做得再大,再多幾個世界第一,我們的企業還是不完整的。”他這種超越商業利益的責任感,正是其價值觀的體現。
“做鯰魚不做鯊魚”
1993年,德國客商的一句“嬰兒車不是這樣製造的”,讓宋鄭還從“中國第一”的自滿中驚醒。當他帶着創新嬰兒車闖入美國市場時,再次碰壁。
這次挫敗催生了“好孩子”的“OPM模式”:用自己的産品和專利,貼上當地知名品牌的“船票”出海。他想起兒時看鴨群下水的場景:“鴨子們在岸邊擠成一團,起初都不敢先下水。只要有一隻跳下去,其他的就都跟着跳了。”
宋鄭還願意做那只先跳下水的鴨子——“投資我先投,賺錢你先賺”,用這種共贏的心態在全世界交朋友,而不是樹立敵人。
“我們要做激活全球資源的‘鯰魚’,而不是吃掉別人的‘鯊魚’。”這種“鯰魚哲學”,貫穿了“好孩子”全球化的始終。
從“借船出海”,到2014年並購德國高端品牌Cybex和美國百年品牌Evenflo,“好孩子”的增長邏輯不是簡單的“吞併”,而是以“融合”實現全球資源配置。
一次,他在飛機上偶遇Cybex創始人馬丁,用不太流利的英文描繪了一幅藍圖:“你有了‘好孩子’,可以補上了研發、製造、標準的短板;我有了你,就獲得了頂尖的品牌經營能力和時尚基因。”
並購後,宋鄭還放手將集團的品牌管理中心設在德國,交由馬丁團隊運營。短短幾年內,Cybex營收從5100萬歐元增長到超過5億歐元,其強大的時尚基因也反向賦能於“好孩子”。
如今,“好孩子”已演化成一個“全球有機體”:在美國、德國、中國設立三大“母市場”,生産基地已擴大至墨西哥、日本;擁有全球7大研發中心,設計師來自時尚、航空等跨界領域;管理層來自42個國家,外籍員工佔比超過80%。
用宋鄭還的話説,“我們不是在中國找,而是在全球74億人裏找人才。”
這種“全球化就是本土化”的深度布局,讓“好孩子”在應對地緣政治與貿易摩擦時,擁有了超乎尋常的韌性。這暗合了丹尼·羅德里克的全球化“政治三重困境”的解法:通過深度本土化,將企業與所在國利益深度綁定,緩解全球化標準與國家主權的緊張關係,使企業成為受當地歡迎的“經濟穩定器”,而非外來的“掠奪者”。
“連接比擁有更重要”
在宋鄭還辦公室外的水缸裏,養着十幾條永不停游動的鯊魚,象徵着他“不進則退”的危機感。在我看來,驅動“好孩子”這艘巨輪不斷前行的,不僅是市場競爭的危機感,更是一種深刻的“知識世界觀”。
著名經濟學家哈耶克曾論述,知識分散在無數個體的頭腦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最優的經濟秩序只能源於分散知識的自發協作。
“連接比擁有更重要。”是宋鄭還反復強調的經營哲學。與其説好孩子構建的是全球生産網絡,不如説是“知識網絡”——他們與意大利著名設計學院合作培養設計師,與法國頂尖的香水公司一起研發嬰童香氛,與日本企業共同開發米糠護膚品,甚至將産業鏈管理延伸到法國的香水花田。
他們不追求控制一切,而致力於成為一個“産業路由器”:通過並購,連接Cybex的時尚基因和Evenflo的渠道能力;通過合作,連接法拉利、阿迪達斯等品牌的文化符號;通過開放,讓自己的檢測中心為競爭對手服務,最終將整個行業知識與標準匯聚於此,成為全球兒童用品行業的“知識樞紐”。
“過去我們經營資産,現在我們經營能力。”從物理價值向知識價值的轉型,正是“好孩子”持續引領創新的根源。他們每年推出超過400款新品,累計專利已逾萬項,超過全球對手前五名的總和。
從模仿大閘蟹折疊方式的“口袋車”,到採用航天蜂窩鋁技術的高速安全座椅,這些“爆款”的背後,正是全球分散知識高效協作的結果。
這種“連接”的哲學,也體現在其BOOM戰略(品牌+線上線下+會員)中,核心是圍繞用戶,連接一切可服務的資源,構建“全球育兒生態圈”。
“未來是好孩子的”
採訪結束時,我又想起了那個“給別人吃的”小故事。從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到為合作夥伴創造共贏,再到為整個行業貢獻更高標準,宋鄭還始終在扮演那個“給予者”的角色。
這種“給予”不僅成就了“好孩子”的商業帝國,更塑造了其“世界公民”的企業氣質——在民族主義情緒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下,尤為珍貴。
當主導制定ISO國際標準時,“好孩子”堅持採用最高的歐洲標準,因為“要為全世界的兒童負責,哪怕是非洲崎嶇土路上的孩子”。這種超越國界的責任感是對“共同善”(common good)的踐行。一個真正的全球化企業,終極目標不應只是利潤,更是為其全球社群貢獻普遍福祉。
“未來也許不是我的,但一定是好孩子的。”宋鄭還的自信,並非源於市場掌控,而是堅信一個“為全世界兒童服務”、懂得“連接”與“給予”的企業,無論世界如何變化,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好孩子靠學習長大。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