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優秀青年科學家脫穎而出-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6/19

16:1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5版 新華智見

讓更多優秀青年科學家脫穎而出

2025-06-19 16:16:1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5版 新華智見

  “這項技術是全球競爭的制高點,我們的相關發現實現了世界首次”“希望用5到10年弄通原理,10到15年實現産業化應用”“此前我們已形成良好的交叉合作研究基礎,將以各自所長繼續服務於這一課題”……

  近日,記者在202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評審現場看到,與往年申請人多為資深專家不同,此次答辯&上無一例外都是年輕的面孔,他們自信地介紹着一個個面向世界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的科研項目。

  設立20多年來,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有力支持了一批優秀的學術帶頭人自主組建和帶領研究團隊開展創新性的基礎研究。然而,科學基金團隊類項目的資助強度高,存在一定程度的“論資排輩”現象,與“大牛”領銜的大團隊相比,優秀的青年團隊難有機會獲得資助。

  今年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創新研究群體項目中單設賽道,專門支持40歲以下的青年科研團隊,為他們提供儘早承擔重要項目的機會,推動早日脫穎而出。

  “新賽道收到的申請數量是傳統賽道的將近兩倍,遠超預期!”自然科學基金委計劃與政策局負責人説,“團隊成員平均年齡為37歲,其中‘90後’佔了三成。這表明改革響應了年輕人關切,也表明我國青年科技隊伍中,有一大批實力強勁、潛力巨大、有望取得更大突破的優秀團隊。”

  一位評審專家用“及時雨”形容這一改革:“我也是從這個階段走過來的,對青年科研人員的需求和困境感同身受。他們有能力有想法,但缺少團隊和資金去實現,如果能通過項目牽引,在重大目標下開展交叉研究,科研的動力和成功率都會更高。”

  “為什麼選擇這個研究方向?有沒有證據支持你們的學術假説?”

  “同已有的技術路線相比,你們的新路線有什麼優勢?”

  “不要只是申請人回答問題,請讓團隊其他成員也結合各自的研究説一説。”

  ……

  在專家提問環節,評審專家相繼提出尖銳而具有 啟發性的問題,既注重考察申請人學術宏觀把握能力和領導力,也不時把問題拋給團隊的每位參與者。&上,申請團隊認真記錄下專家們的問題,並一一作答。

  “一共650個科研團隊提出申請,最終選出31個給予支持,必須保證把真正優秀的團隊選拔出來。專家普遍反映,新賽道不乏與傳統賽道旗鼓相當甚至更優秀的項目。”自然科學基金委某科學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前期通訊評審到現場答辯,評審專家會考察團隊所有成員是否都有真才實學,防止出現“搭車”“拼盤”現象。同時,在同等情況下,向缺乏經費、方向更前沿和交叉的團隊傾斜。

  “這個項目是一個寶貴的&&,讓我們醞釀已久的設想有機會能夠合力落實。”走出答辯現場,一個青年團隊的4位成員仍興奮不已,“我們來自同一所高校的不同學院,都是獨立的小課題組,原先根本不敢申請這種學科交叉的大項目,僅憑着興趣愛好做些交流合作。這次哪怕最終沒有入選,也在項目申請過程以及與現場評審專家的充分交流中更加明晰了未來研究的思路。”

  近年來,自然科學基金委堅持把寶貴的科研資源投向最具創新活力的一線科研人員,在人才資助特別是青年人才資助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

  自然科學基金委負責人&&,下一步,還將在青年科學基金項目(A類)中為35歲以下科研人員單設賽道,打破以往“&階式”的人才成長路徑,及早發現有潛力的優秀青年人才,給予最長20年的高強度穩定支持,使其能夠“十年磨一劍”開展高水平基礎研究。

  評審會上的一幅幅創新藍圖、一幕幕思維交鋒,無不印證着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為青年科技人才成才鋪路搭橋,給他們更多挑大梁、擔重任的機會,必將推動中國大地上誕生出更多世界級成果。

(記者溫競華)

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團隊,項目,研究,青年,專家,評審,賽道,創新,優秀,自然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