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與祖國永遠不再分割-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6/18

15:4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文化

您與祖國永遠不再分割

追記音樂人陳彼得

2025-06-18 15:42:2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7版 文化

  新華社成都6月17日電(記者吳光於 鮑菲菲)2025年6月14日,音樂人陳彼得在成都安詳辭世,享年82歲。“這位華語樂壇永恒的追夢人,曾以《一條路》丈量人生,借《青玉案·元夕》叩問歲月長河。”6月17日上午,他的家人在訃告中這樣寫道。

  從少小離家遠赴台灣,再到落葉歸根,長眠故土,陳彼得用一生寫就了一首跨越海峽、連接古今的長歌。

  20世紀70年代,當甜美情歌風靡台灣時,陳彼得以一曲《一條路》開闢別樣風景。他把搖滾、民謠等多元曲風引入華語樂壇,寫下《一剪梅》《幾度夕陽紅》《遲到》《一段情》,成就了一位位歌手。

  他書寫的旋律中,既有愛情的繾綣,也有家國的厚重。他5歲時隨父母赴&,弟弟則留在成都。兩岸阻隔數十年,家,成了他創作中最執着的主題。

  1988年,陳彼得終於回到了闊別40年的故鄉成都,正如那首《歸雁》的歌詞——“終於找到了自己出發的地方”。當他與失散多年的弟弟相擁而泣時,他説:“我這一輩子就是要做中國人,這種認同,是刻在血液裏的。”

  20世紀90年代初,他移居大陸,先後定居廣州、北京,並在傳統文化中尋找創作靈感。

  他用現代的方式重新演繹了辛棄疾創作於800多年前的名作《青玉案·元夕》,在他的改編中,古典詩詞穿越了時空,親切而動人。

  他曾説,創作這首歌是為了向辛棄疾“報信”:“他夢想中強大的中國,今天的我們做到了。”

  2019年新春,一場特別的快閃在成都寬窄巷子上演。導演的鏡頭中,髮鬚花白的陳彼得背着吉他,漫步在寬窄巷子中。

  當他撥動琴弦,旋律流淌而出,冬日的成都多了溫暖的氣息。當他用略帶滄桑的聲音深情唱出“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時,路人們不由自主地開始圍攏到他的身邊,輕聲跟唱起來。

  當天成都音樂家協會主席馬薇與他一起獻唱。“那次拍攝沒有事先排練,我們素未謀面,一唱便心有靈犀。”馬薇説,“那是音樂的默契,更是故鄉情、愛國情的共鳴。”

  那天,上千人跟隨他們一起唱和,游客、小朋友、環衛工……一起舉臂高歌。

  陳彼得深愛故鄉,熱愛川菜,也熱愛煙火氣十足的市井生活。他記得1988年春熙路的法國梧桐,也驚訝於今日成都的高樓林立。他感慨城市的變遷,也欣慰家鄉發展的日新月異。

  晚年的陳彼得,已不再頻繁露面,但始終心繫文化傳承和青年的成長。他不愛演講,卻從不推辭向故鄉的年輕人傳遞家國情懷。他曾在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的一次活動中談起對《青玉案·元夕》的演繹,“其實最初導演希望我演繹賀知章的《回鄉偶書》。雖然少小離家、鄉音未改,我都經歷過,但辛棄疾那種‘家國一體’的情懷更打動我。”他説。

  6月14日,這位一生致力於用音樂與詩意訴説家國情懷的音樂人,在故鄉成都安然離世。在人們無盡的追思中,身背吉他的老人,正循着星光的方向,走向屬於他的樂章盡頭。“長眠故土,您與您的祖國永遠不會再分割。”有網友如此寫道。

  他的歌,還在時光中流淌。

  他的情懷,已化作海峽兩岸不息的迴響。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成都,彼得,青玉案·元夕,故鄉,情懷,創作,辛棄疾,演繹,一起,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