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産業協同“鏈”起來
“共繪一張圖”,京津冀共同制定“六鏈五群”産業圖譜及實施方案;“共建一批園”,京津冀·滄州生物醫藥産業園提質升級,京津冀“機器人+”産業園、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港啟動建設;“共造一輛車”,津冀300多家關鍵零部件企業進入北京整車供應鏈……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十年的開局之年,京津冀産業協同加快“集鏈成群”,持續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高質量做好“疏解承接”
生産在河北,監管屬北京,技術服務來自天津,這是京津冀·滄州生物醫藥産業園在承接産業疏解過程中構建起來的發展生態。
落戶産業園的北京市燕京藥業有限公司滄州分公司,一期項目投資2.2億元,年産2000噸原料藥。“原料藥生産工廠布局到河北後,讓企業有了充足的産能發展空間,監管模式的創新,讓企業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協同發展紅利。”公司董事長秦紅燕説。
2024年5月,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産業園升級更名為京津冀·滄州生物醫藥産業園。這個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原則建設的産業園,在國內首開“生産在河北、監管屬北京”的跨區域管理體制先河,已聚集起北京協和藥廠、華潤雙鶴等知名醫藥企業60多家,初步形成“醫藥中間體+原料藥+製劑”的産業鏈條。
此外,京津冀·滄州生物醫藥産業園還建設了南開大學·滄州渤海新區綠色化工研究院,研究院採用企業化運營模式,納入南開大學教學和科研總體布局,目前已有18個課題組入駐,累計完成專利申報30余項,與園區內50多家企業建立了産學研合作關係。
在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內近期啟用的京津冀協同創新示範園供應鏈服務中心,信息共享區的工作人員正熟練操作着“服務&&小程序”,屏幕上各類供應鏈信息實時更新。據介紹,未來北京天津相關企業的研發進度、原料需求等信息,也有望通過&&與石家莊本地企業數據實現交互。
“目前,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已構建起集研發、孵化、産業化、銷售及配套服務於一體的全鏈條産業生態系統。園內已聚集生物醫藥企業243家,累計承接京津研發、石家莊轉化生物醫藥類項目65個。”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管委會黨組書記秦吉輝介紹。
當前,京津冀三地形成了涵蓋生物藥、化學藥、中藥、醫療器械、醫藥服務、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産業的全産業模塊和“技術研發—臨床試驗—檢測審批—生産加工—銷售流通”全産業流程。
北京地鐵22號線將用上在河北製造的列車。位於保定市滿城區的河北京車軌道交通車輛裝備有限公司車間裏一派繁忙,廠區試車線路上,已經完成功能調試的列車排成長龍。
“這些列車是我們為北京地鐵22號線生産的,今年將完成交付。”公司負責人介紹,他們依託“北京研發+河北製造”的模式,解決了北京難以為生産地鐵提供大規模製造空間的難題,同時也為保定當地就業、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帶來機遇。
京津冀協同發展要牢牢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雄安新區是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設立8年來,雄安新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4000余家北京來源企業在雄安扎根創業,中央企業在雄安新區設立各類分支機構超300家。
河北省積極吸引央企總部及二、三級子公司或創新業務板塊向河北布局,2024年,河北全省共引進央企二、三級子公司332家。
高標準推動“協同創新”
在北京總部研發核心技術,在天津製造關鍵功能部件,在河北組裝整機和測試驗證,北京精雕科技集團實現了“一台機床,三地智造”。
“2014年我們將生産裝配基地從北京搬遷到河北廊坊,在關鍵技術上不斷突破,自主研發的五軸數控機床系列産品打破國外壟斷。”廊坊精雕數控機床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海説,10多年間,裝配基地通過3次增資擴産和數字化改造,實現年産精雕機1萬餘&,生産效率提升了3倍,2024年銷售額同比增長18.7%。
廊坊精雕的成長軌跡折射出京津冀産業協同的不斷深化。如今,“京津研發、河北轉化”的産業協同創新模式,正在多個領域結出碩果。
京津冀地區是國內重要的機器人産業高地之一。“去年,我們為京津冀地區130余家創新主體提供非標零部件研發及加工服務。”唐山百川機器人共享製造工廠負責人王孟昭説,今年他們已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科技大學等協同攻關了多項技術難題。
自2016年落戶張家口至今,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當地氫能産業的“領頭雁”。這家來自北京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注於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研發與産業化,其生産的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廣泛適用於城際客車、公交、重卡、環衛車等車型。
作為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範區,張家口市圍繞制氫、儲氫、運氫、氫燃料電池研發生産、氫燃料電池車整車生産等,加快氫能産業上下游全鏈條布局和發展。當地先後培育和引進氫能産業鏈企業35家,項目涵蓋氫能制儲運加、燃料電池系統、整車和創新&&等。
如今,氫能産業正在成為京津冀攜手共進的重要領域。三地依託各自優勢,緊密協作,在政策支持、技術創新、産業集聚等方面不斷發力,加快打造“制—儲—運—加—用”全産業鏈條。
場景創新是新技術創造性應用的驗證&&和市場載體。在推動創新應用場景共建共享方面,三地優勢互補,北京、天津擁有先進的技術、人才優勢,河北場景資源豐富、産業技術完備、承載腹地廣闊。
河北省科技廳負責人介紹,按照“為場景找技術、為技術找場景”路徑,2024年以來,河北省聯合京津、省直部門和地方政府協同推進,圍繞各市主導産業累計發布179項創新應用場景,528項先進技術成果得到驗證應用,吸引了北京主線科技等一批科技企業落戶。
京津冀強化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努力構建産學研協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2024年,河北全省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1092.2億元、同比增長34.8%,其中吸納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755.3億元、同比增長26.5%,吸納天津技術合同成交額336.9億元、同比增長58.2%。
高效率落地“六鏈五群”
53秒,生産一個汽車門板;70秒,組裝下線一件汽車保險杠;1小時,産品就可以送到北京房山的長安汽車組裝基地。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成都航天模塑有限公司瞄準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在涿州建立了生産基地。
“在北京房山和河北涿州,上下游汽車製造企業有十幾家,完整的産業鏈生態體系讓企業的發展更有底氣。”成都航天模塑有限責任公司涿州分公司總經理郭強説,今年,公司投産了配套長安汽車和小米汽車的新項目。
玻璃升降器、空氣濾清器來自北京,車燈、座椅、變速箱來自天津,蓄電池、行李架來自河北……京津冀“共造一輛車”,數以萬計的零部件在汽車産業鏈上展開“協同之旅”。2024年,京津冀地區實現汽車産量285萬輛,同比增長11.8%,其中新能源汽車67.6萬輛,同比增長154%。
進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第二個十年,三地把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2023年起,三地聯合繪製氫能、生物醫藥、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高端儀器設備和工業母機、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6條重點産業鏈圖譜,開展跨區域強鏈、補鏈、延鏈,梯次建設集成電路、網絡安全、生物醫藥、電力裝備、安全應急裝備5個産業集群。
圍繞“六鏈五群”,三地搭建重大&&,成功舉辦了2024京津冀産業鏈供應鏈大會,用好市場化力量,推動成立京津冀汽車供應鏈、智能製造裝備、氫能等産業聯盟,京津冀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在雄安新區正式揭牌,産業協同的生態活力持續迸發。
三地聚焦“堵點”招商,逐鏈&&招商方案,聯合舉辦“科技産業金融一體化”對接、織網工程等各類招商活動,氫能領域法液空制氫、生物醫藥領域威斯克生物、新能源汽車領域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等一批打通“堵點”的項目落地。
加快6條共建産業鏈聯合攻關。河北省科技廳安排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3190萬元,聯合京津高校院所攜手開展“卡點”技術攻關17項。同時,三地還共同投入3000萬元實施京津冀基礎研究專項,圍繞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兩條鏈開展基礎科學問題研究。
河北省牽頭的京津冀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産業鏈、機器人産業鏈競爭力持續提升。長城汽車具備從感知硬體到計算&&全域自研能力,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底盤等方面均有布局;中信重工開誠自主研發的“智能防爆機器人”獲評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産品;機器人“獨角獸”企業梅卡曼德落地雄安新區。
目前,京津冀生命健康、保定電力及新能源高端裝備2個國家級製造業集群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提升。京津冀安全應急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和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等5個區域集群獲批2024年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此外,還培育出30多個省(市)級集群。
“一盤棋”布局,“一張圖”推進,“一股繩”發力。京津冀將持續抓住鏈群培育,完善産業配套,合力提升産業競爭力,加快構建高效協同的現代化産業體系,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文華 閆起磊 岳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