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險遠”之地“一步跨千年”
新中國成立前,獨龍族還處於“刀耕火種、刻木記事”的原始狀態;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關心下,獨龍族從原始社會邁入社會主義,實現了第一次跨越;2018年底,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實現了第二次跨越,同各族人民共同邁向小康……“人民楷模”、獨龍族“老縣長”高德榮説,如果把“兩次跨越”看作一個整體或一個完整過程加以概括的話,它給獨龍族人民帶來了“四大飛躍”。
從拐杖為馬、大雪封山到物暢其流、日行千里
風光奇絕,卻是“險遠”之地。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曾長期是雲南乃至全國最貧窮的地區之一,這裡聚居的獨龍族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民族之一。
“獨龍人馬就是拐杖,獨龍人拐杖就是馬。獨龍人居住的地方,若不拿一根拐杖,是寸步難行的地方。”這是高德榮從小聽到老人經常吟唱的一首民謠,描述了獨龍江高峰險嶺惡劣自然環境中獨龍族人民摸爬滾打的原始交通環境。
高德榮説,無論過去還是當下,交通環境是丈量獨龍江區域發展程度、發展水平的第一標尺。每一次交通上的大突破,都是一座繼往開來的里程碑。
新中國成立初期,進入獨龍江常規徒步8天,直到1964年修通了從貢山縣城至獨龍江鄉政府所在地巴坡人馬驛道,單向常規徒步時間從8天縮短到3天,運輸逐步從純粹靠人背攀登到人背馬馱過渡。
1999年獨龍江公路通車,結束了獨龍族不通公路的歷史。從獨龍江到縣城的時間從3天縮短到6個小時。直到2014年之前,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每年都被大雪封山半年,獨龍江的交通條件依然成為制約發展的關鍵瓶頸。
2014年,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貫通,連接縣城的時長從6小時縮短到2小時。高德榮説,這徹底結束了獨龍江大雪封山半年的歷史,意味着獨龍族生産力發展水平迎來了一次歷史性的大解放。
從岩棲穴處熬苦日子到衣食無憂過好日子
“過去,是黑暗的歲月,烏雲遮住了太陽,獨龍人看不見光明。”獨龍族歌謠描述了新中國成立前居住在獨龍江兩岸獨龍族的生活景象:處在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末期,政治黑暗,生産原始。
高德榮説,1949年前,鐵器依舊是當時獨龍族先進生産力的標誌,也是財富的象徵。以北部龍棍家族為例,該家族共有15個家庭,62個勞動力,僅共有各式砍刀33把,斧頭9把。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獨龍江鄉各項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逐步建立起教育衞生、農林科技等民生服務體系。然而,由於起點低、基礎薄弱、交通制約,獨龍江鄉的建設仍然滯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和政府關心下,2018年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實現了“一步跨千年”的歷史性巨變。2023年,獨龍江鄉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424元,相比過去大幅增加。群眾口袋鼓起來了,2023年獨龍江鄉農村信用社存款達5528萬元,戶均存款超過4萬元。全鄉擁有機動車1000多輛,戶均近1輛;群眾住房安全美觀、舒適整潔,家家戶戶家用電器一應俱全……談起獨龍族的變化,高德榮如數家珍。
住茅草屋、杈杈房以及漏雨漏風的居住環境已成為了過去。高德榮説,如果再把交通便捷帶來的生活成本大幅降低這一因素考慮進去,那麼,現在和過去顯然一個在天、一個在地。如此變遷,不是一般的前後差異,而是一種脫胎換骨的飛躍。
從刀耕火種到綠色發展
新中國成立前,獨龍族群眾還是大面積砍樹燒山,廣種薄收。長此以往,形成“種植糧食作物面積越來越多、糧食單産卻越來越少”的怪圈,陷入“越種糧食越窮”惡性循環,群眾雖一年不停勞作仍不能吃飽肚子。
高德榮説,每年國家從山外高成本調入回銷糧、救濟糧、補助糧至少10噸,才能勉強維持在全鄉“不餓死人”的底線。長期以來,獨龍江鄉面臨發展與保護兩者之間“非此即彼”的兩難挑戰:一方面,獨龍江流域被譽為動植物“基因庫”,是“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産關鍵區域。保護好它,是獨龍族人民必須擔當的責任和義務;而另一方面,如果純粹地保護,卻不能讓當地群眾富裕起來持續發展,那麼,這條路註定走不遠。同時,高額運輸成本、生態環境的敏感性,不可能發展規模化或勞動密集型産業。
“如何走出一條既不砍樹燒山,又增加群眾收入的綠色發展之路成為我們的必答題。”高德榮説,黨的十八大以來,當地通過探索,産業方向逐步清晰明朗,就是林下産業和生態文化旅游,或可稱之為獨龍江産業騰飛的“兩翼”。
目前,草果、重樓、靈芝、羊肚菌等林下産業收穫顯著,生態文化旅游隨着基礎設施改善逐漸升溫。高德榮説,我們取得了經濟收入增加、生態環境改善“雙贏”收穫,逐步邁入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的新軌道。
目前,獨龍江鄉森林覆蓋率達九成以上,已發現高等植物1000種,特有野生動物17種;水質類別均為Ⅱ類或優於Ⅱ類,水質達標率為100%;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土壤環境質量無重金屬污染;聲環境質量等級為“好”,達標率100%;域內未發生重大、特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高德榮説,獨龍江鄉已經探索出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已成為“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的一張亮麗名片。
從目不識丁到有博士碩士
上世紀50年代,獨龍江鄉建立了第一所小學;1955年,電影放映小隊到獨龍江放映第一場電影……毫無疑問,一個民族素質的提升,每一步前行都非常不容易。
“如果口袋裏票子滿滿,腦袋裏卻是空空如也,那麼註定走不遠、走不好。”高德榮説,獨龍族的教育從不識一個漢字、不懂一句漢語的“一張白紙”起步,由少到多、由窄到寬徐徐展開。
新中國成立初期參加工作的白麗珍老人回憶説:“當年,進入雲南民族學院後,我這個獨龍族學生根本聽不懂漢語,老師上課用漢語講完以後,由會傈僳語的老師向怒族學生翻譯,再由會獨龍語的怒族學生翻譯給我。”
如今,通過一個又一個“第一”的突破,獨龍族專科生、本科生人數眾多,獲碩士、博士學位的獨龍族學者在各自行業內學術前沿攻堅克難。在農村,獨龍族年輕一代,通過辦電商、直播帶貨等&&,把獨龍江的土特産銷往全國各地。
高德榮説,獨龍江鄉中心校呈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態勢,2023年在全州中考排名從2016年的29名提升到第6名。當下獨龍族的年輕人正向着“讀好書,交好友,行遠路,做大事”方向前行,人的自身發展與區域發展實現良性互動健康地前行。
“啃過黃連的人,更知道蜂蜜的甜。沒有共産黨,就沒有獨龍族的解放,就沒有獨龍族今天的幸福生活。”高德榮説,獨龍族群眾同祖國各民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已進入全新的歷史時期。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長山 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