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産”背後的英國財政困境
英國工黨政府上任伊始即抱怨鉅額財政虧空,“英國破産”之説使英國公共財政狀況引發熱議。
記者梳理近期事態後發現,與英國地方政府實質性破産不同,圍繞英國政府“破産”的爭論更多是政黨相互攻擊,但英國財政困境、民生困頓卻是不爭事實。
公共投資低迷、公共服務不足,民眾對國家經濟狀況的不滿正與日俱增。
英國政府“破産”了嗎?
英國財政大臣蕾切爾·裏夫斯日前&&,上屆保守黨政府隱瞞公共財政真實情況,留下220億英鎊的財政虧空。首相辦公室更是用“破産”形容當下英國財政狀況。
事實上,英國距離國家破産尚有一段距離。國家破産,通常稱為主權違約,是指一個國家無法或者拒絕支付到期的債務和利息。這涉及與債權人進行債務重組談判、政府正式宣布無力償還債務等經濟和法律程序。過去20多年間,冰島、希臘、阿根廷、斯裏蘭卡等國家都曾陷入國家破産的財政危機。
目前,英國政府暫未出現債務違約跡象,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穆迪和惠譽尚未下調其信用評級。近期英國國債、貨幣英鎊以及倫敦股市雖有小幅波動,也都基本表現平穩。因此,相較於正式宣布主權違約,英國首相辦公室的“破産”之説更像是對“政府沒錢了”的一聲嘆息。
與國家破産不同的是,過去幾年間,諾丁漢、伯明翰等重要英國城市陸續出現地方政府實質性“破産”——地方政府的首席財政官根據《地方政府財政法案》正式發布“114條款通知”,停止法律規定的公共服務之外的所有非必要支出。
英國智庫政府研究所解釋,在維持教育服務、廢物收集、規劃和住房服務、道路維護等法定服務支出外,“114條款通知”規定地方政府不得有新的開支,只能商討“破産”後將面臨的問題以及應對措施。
地方政府“破産”並不等同於市政服務癱瘓、經濟生活停擺,但公共治安和交通等法定服務項目的質量和效率將受到影響,法定範圍之外的公共服務將大打折扣,一些福利改善項目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也將暫時擱置。
隨着一個又一個英國城市被貼上“破産”標籤,地方政府經營不善、當地經濟狀況不佳、公共服務水平低下等負面印象不僅影響投資者信心,也令當地居民情緒低落。
英國財政何以債&高築?
圍繞“破産”一説,保守黨前財政大臣傑裏米·亨特稱,工黨政府指責上屆政府留下鉅額財政虧空是在為增稅計劃鋪路。然而,向保守黨“潑臟水”也好,為加稅“打預防針”也罷,英國新政府面臨債&高築、增長低迷等困境卻是不爭事實。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歐洲研究所教授伊恩·貝格告訴新華社記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英國政府大幅舉債以拯救金融行業;新冠疫情期間,英國政府又實行“昂貴”的財政救助計劃以支撐就業,這些措施早已使得英國公共部門債&高築。
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英國不包含國有銀行在內的公共部門的凈債務相當於國內生産總值(GDP)的99.5%。僅支付債務利息就佔去英國政府開支的一大部分。
通脹飆升導致民眾生活壓力劇增,令英國經濟不斷承壓。2022年,英國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漲幅創下40年來單月最高紀錄,生活成本危機席捲全英。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英國經濟總體維持低增長,2022年和2023年期間單季經濟增速多次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2023年年末甚至一度陷入技術性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24年英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速為0.7%。
英國智庫“決議基金會”與英國經濟績效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説,英國經濟多年停滯不前。相較於其他一些發達經濟體,英國中低收入家庭要“貧窮得多”。
經濟增速放緩導致稅收和財政收入減少,持續高通脹侵蝕民眾購買力,高債務進一步制約政府財政政策空間……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英國的公共服務供給越發難以滿足民眾需求。記者注意到,英國多地面臨基礎設施老舊、交通網絡效率低下、公共服務人手不足等問題,多數英國人認為當前公共服務狀況不佳。英國智庫政府研究所&&,英國一些公共服務的表現“倒退了不止十年”。
英格蘭國民保健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僅英格蘭地區,等待非緊急醫療服務的人數達到757萬。倫敦居民法蒂瑪告訴記者,她年幼的兒子從看上醫生到確診自閉症整整花了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另有調查顯示,去年英國刑事法院積壓案件數量創歷史新高,從案件立案到審判結束的平均等待時間進一步延長。
一些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認為,不少人將近期英國大規模騷亂與移民問題相&&,但其背後與英國連年來的經濟困境不乏關聯。在民粹主義勢力、政客煽動下,民眾對經濟的不滿情緒逐漸轉向移民。
“當公共服務下降時,民眾會責怪移民——即使他們與公共服務下降沒有任何關係。”牛津大學研究員、社會學專家桑妮·范奧斯滕説。
如何“開源節流”?
事實上,英國智庫財政研究所早在數月前就指出,無論哪個政黨上&,新政府都將面臨70年來最嚴峻的財政挑戰。財政研究所所長保羅·約翰遜説:“英國兩黨都將被各自明確的減少債務的承諾所束縛。”
7月底,“新官上任”的財政大臣裏夫斯宣布一系列改革舉措“開源節流”,其中包括在今明兩年採取措施分別減少55億英鎊和超過80億英鎊支出,並計劃於10月30日公布工黨上&後的首個預算案,宣布新的稅收和支出計劃。
裏夫斯還&&,新政府將重新審查保守黨承諾的新建40家醫院計劃,並取消護理部門的改革。她還宣布削減部分養老金領取者的冬季採暖補貼,從2025年1月1日起對私立學校學費徵收20%的增值稅。
分析人士認為,當前財政困境令英國新政府面臨兩難局面。一方面,面對鉅額財政虧空,政府需要增加稅收、縮減開支,但這勢必進一步推高英國民眾和企業本已沉重的繳稅負擔,也可能加劇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同時使經濟活力、企業信心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如果想從根本上緩解財政難題,英國政府需要採取減少稅收、加大公共投資等措施刺激經濟增長,但這些措施前期開銷大、回報周期長,當前已入不敷出的英國政府難以通過大幅舉債在短期內籌得資金,且大規模減稅還可能再次推高通脹。
英國加的夫大學經濟學教授帕特裏克·明福德直言,短期內加稅可以讓財政數字好看,但長遠看將損害經濟增長前景。“如果經濟狀況良好且持續增長,資金會源源不斷涌入並為公共服務需求買單,但我們奉行了不利於增長的政策,把自己帶進死胡同。”
伊恩·貝格&&,英國政府應在“債務與GDP之比的分母”方面採取措施,比如加大公共投資、改善高收益基礎設施等。
(記者趙修知)新華社倫敦8月1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