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8版 國際

“香蕉共和國”的突圍

2024-08-06 12:15:59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8版 國際

  六月五日,一名當地工人在洪都拉斯納納香蕉公司香蕉園工作。戴維·德拉帕斯攝

  在洪都拉斯第二大城市聖佩德羅蘇拉附近的拉利馬市,有一處被遣返移民的接收機構。這裡幾乎每天都會接收百餘名遭美國遣返的洪都拉斯人。下飛機時,他們大多眼神迷離、身形瘦削,有些還戴着手銬和腳鐐。

  愈演愈烈的非法移民潮已成為今年美國大選的焦點話題之一。美國政客指責洪都拉斯等中美洲國家為“非法移民輸出國”。然而,只要這些國家的極端貧困問題不解決,美國的非法移民問題就難以根除。

  回顧歷史,洪都拉斯等國之所以長期深陷貧困,美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曾經,洪都拉斯被稱為“香蕉共和國”,那裏是美國資本為所欲為的“綠洲”,也是當地貧苦工人的“綠色牢籠”。

“潘多拉魔盒”裏裝着香蕉

  “他從隨身攜帶的工具箱裏取出光學儀器,儼然鑽石商人般仔細檢視香蕉,再以特殊的小手術刀加以分解,用藥劑師的天秤稱重量,用槍炮工的腳規量寬度。”

  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小説《百年孤獨》中這樣描寫美國人初見香蕉時的新奇反應。1870年,一位名叫洛倫佐·貝克的美國船長從牙買加運回一船香蕉,在新澤西州售賣。此後,香蕉迅速成為美國最暢銷的水果之一。一大批貿易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將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香蕉源源不斷送到美國。

  19世紀末,美國在經歷美墨戰爭、南北戰爭、西進運動後,整合了國內力量,加緊對外擴張。美國歷史學家哈裏·埃爾默·巴恩斯在《香蕉帝國:香蕉公司侵犯加勒比國家主權》中寫道:“我們需要在我們的國界之外擴張,而這恰逢我們擁有必要資源可以實現擴張,並且當時已經是由工業和金融業控制的政黨來執政。”

  1899年,洪都拉斯第一次將本國土地的特許經營權授予美國水果貿易商瓦卡羅兄弟。作為交換,他們要在當地修建鐵路。1902年,洪都拉斯政府將5000公頃土地租給美國人弗雷德里克·斯特賴奇。後來,美國香蕉商人塞繆爾·塞穆賴從斯特賴奇手上拿到這片土地的特許經營權,在洪都拉斯創辦了庫亞梅爾果品公司。

  1910年12月,在塞穆賴支持下,流亡海外的洪前總統曼努埃爾·博尼利亞帶領一支雇傭軍從美國回到洪都拉斯,發動叛亂。他成功奪回總統寶座後投桃報李,塞穆賴不僅不用再為出口香蕉付稅,還租下洪北部1萬公頃土地,獲得奧莫阿角港的使用權。1933年,塞穆賴收購另一家美國水果公司——聯合果品公司。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伴隨着多次武裝干涉和煽動政變,美國資本逐步控制洪都拉斯主要經濟部門。聯合果品公司、標準果品公司和庫亞梅爾果品公司等美國公司佔據了洪北部大片土地,大規模建設香蕉種植園,還控制了交通、電力、製造業等經濟命脈。1913年,洪都拉斯90%以上的對外貿易被美國壟斷。在美國跨國公司的掌控下,洪都拉斯形成了以生産香蕉為主的高度單一化的經濟結構,糧食等生活必需品都需要依靠進口解決,這導致洪都拉斯經濟非常脆弱。

  1920年7月,庫亞梅爾果品公司副總裁H·V·羅爾斯頓給聯合果品公司一名律師寫信,詳盡描述美國果品公司在洪都拉斯通過各種手段獲取土地和資源的策略。他強調,應通過合同、特許權和特權來壟斷市場、避免競爭,同時利用當地的政治人物和特權階級來達到這一目的。

  在信的末尾,羅爾斯頓寫道:“我們應該撕裂這個國家剛剛起步的經濟,以增加其困難,以便實現我們的目標。我們應該延長它悲慘的、風雨飄搖的、動蕩的生活。”

“國中之國”

  今天洪都拉斯的香蕉園內,香蕉樹依舊蔥蘢,粗壯莖幹托起一簇簇綠葉,其間挂滿沉甸甸的果實。然而,對當年的洪都拉斯工人來説,這裡看似綠意盎然、充滿生機,實際卻是無法逃脫的牢籠。

  91歲的埃斯特萬·埃爾維爾曾在洪北部蘇拉河谷的香蕉園工作。他回憶説,美國公司對香蕉園的控制是全方位的。在每個種植園,公司都開設一個小賣部,從縫衣針、帽子、鞋子、砍刀、斧子到手槍,什麼都賣。但公司決不允許外來商人在種植園區域裏賣東西,不允許有競爭存在。結果就是,工人這周剛從美國人手中領到薪水,下周就都花在了美國人開的小賣部裏。

  埃爾維爾説,當年那裏的工作條件極差,工人們動不動就會遭毒打,甚至被打死。“無法抱怨,不能抱怨,也無處抱怨,美國公司經理的權力甚至比總統還大。”

  “所謂‘綠色教皇’,就是一位先生坐在辦公室中,處理數百萬美元的訂單。動一根指頭,可令一艘船起航或停泊;説一句話,就可買下一個共和國;打個噴嚏,便可讓一個總統、將軍或是知名人士倒&……辦公座椅向後旋轉,即可爆發一場革命。”危地馬拉作家米蓋爾·安赫爾·阿斯圖裏亞斯在小説《強風》中生動刻畫了聯合果品公司在危地馬拉的所作所為。事實上,聯合果品公司一度控制了多個中美洲國家的經濟命脈,成為名副其實的“國中之國”。

  在洪都拉斯,聯合果品公司主要通過特拉鐵路公司和特魯希略鐵路公司開展經營活動。兩家公司擁有關稅豁免等特權,通過建造鐵路獲得了沿線大片土地,可以自由使用當地木材等資源。

  洪都拉斯國家統計局局長、社會學家歐亨尼奧·索薩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為了從洪都拉斯拿到這些優惠,(美國)水果公司曾承諾在洪都拉斯修建鐵路,但他們沒有兌現承諾,只是勉強修了一些線路。洪都拉斯從來沒有貫穿全國的鐵路線。”

  “除此之外,水果公司還對政治施加影響,它們實際上可以任命和罷免總統。在洪都拉斯有幾家實力雄厚的公司,如聯合果品公司、標準果品公司……如果一家公司與政府關係不好,就會組建私人武裝,扶植另一股政治勢力,就會出現選舉舞弊,政府就會被推翻。由此帶來很多政治上的不穩定。”索薩説。

  美國公司之所以能在洪都拉斯為所欲為,背後倚仗的是美國政府的武力。1904年,時任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宣稱:“我們的利益和南方鄰國的利益實際上是相同的……只要它們遵守文明社會的基本法則,我們就能以誠摯和友善的態度對待它們。只有當(它們)明顯無法或不願在國內外伸張正義以至於侵犯美國的權利時,或者招來外國入侵從而損害整個美國的國家利益時,我們才會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進行干涉。”

  然而,回顧歷史,美國人眼中這種“萬不得已的情況”實在是太多。據統計,美國軍隊分別在1903年、1907年、1911年、1912年、1919年、1924年至1925年、1982年至1990年對洪都拉斯進行軍事干涉。

  洪都拉斯的情況並非個例,其鄰國危地馬拉同樣屢遭美國干涉。1951年,哈科沃·阿本斯·古斯曼就任危地馬拉總統後推行土地改革,其中包括將聯合果品公司大量未充分利用的土地分配給無地農民。阿本斯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擺脫美國壟斷資本控制。在對外關係方面,他主張獨立自主,維護國家主權。阿本斯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力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沉重打擊了美國壟斷資本,引發其強烈不滿。

  聯合果品公司高管沃爾特·特恩布爾找到阿本斯競選時的對手米格爾·伊迪戈拉斯·富恩特斯,&&願意幫助他推翻阿本斯。此後,美國中央情報局組建了一支以卡洛斯·卡斯蒂略·阿馬斯為首的雇傭軍,於1954年6月入侵危地馬拉,將阿本斯趕下&。聯合果品公司此後重新獲得大片土地。值得注意的是,時任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和中央情報局局長艾倫·杜勒斯都曾是聯合果品公司高管,而雇傭軍頭目阿馬斯也曾是聯合果品公司僱員。

大罷工徹底改變了洪都拉斯

  “1929年,危機突然爆發。紐約證券交易廳的崩潰動搖了世界資本主義的基礎,就像一塊巨石落在小水塘一樣砸在加勒比身上。咖啡和香蕉的價格直線下跌,銷售量也劇減。農民被瘋狂暴力驅逐,失業衝擊了農村和城市,罷工浪潮此起彼伏。貸款、投資和公共開支急劇縮減,洪都拉斯、危地馬拉和尼加拉瓜政府官員的薪水被砍了一半。獨裁者的人馬迅速趕來壓制沸騰的情緒。華盛頓睦鄰政策的時代開始了,但社會騷動四起,必須對此嚴厲鎮壓。”烏拉圭作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在其著作《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中這樣描述那段動蕩的歷史。

  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深陷經濟危機,急於擴大海外市場。但由於此前長期奉行“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美國同拉美國家關係緊張,拉美人民反美情緒強烈。於是,美國提出所謂“睦鄰政策”,實質上是打着“平等”“不干涉”等幌子繼續對拉美進行干涉和控制。

  面對美國的種種剝削、掠奪、干涉,洪都拉斯人民從未停止反抗。自20世紀初的數十年間,洪都拉斯工人為爭取提高工資、改善勞動條件,多次發起罷工。

  “1932年,當擁有土地的生産者抵制聯合果品公司降低(香蕉)收購價時,特拉鐵路工人宣布舉行大規模罷工。工人們抗議的原因是800名工人被解雇以及工資減少20%。罷工的正義感如此強烈,以至於除運輸工人外,政府派來鎮壓的軍隊也與罷工者站在了一起……由於洪都拉斯政府及其軍隊無力維護聯合果品公司的新政策,聯合果品公司毫不猶豫地組建了自己的武裝團夥,自行抓捕,綁架了最激進的罷工領導者,並用船隻和飛機把他們送到數百公里外,讓人們很長時間內都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墨西哥作家埃德蒙多·巴拉德斯在其著作《魔鬼合同:在洪都拉斯和中美洲的香蕉特許權》中寫道。

  埃爾維爾回憶當年的經歷説:“工頭對待工人就像對待牲畜一樣。工人也沒有自己的工會組織,如果提出要成立工會,就會被投進監獄。更糟糕的情況是再也查無此人,過了一段時間,屍體往往會在烏盧阿河或查梅萊孔河裏被發現。”

  1954年4月,特拉碼頭工人因工資待遇問題威脅停工。5月,採礦、鐵路、紡織、煙草等行業的工人,以及洪北部香蕉種植區的工人、農民和小農場主加入罷工。拉美各國的勞動者都對洪都拉斯罷工者&&支持。這場大罷工持續了60多天,最終取得勝利,工人的大部分要求都得到滿足。

  87歲的洪都拉斯退休火車司機安德烈斯·阿爾瓦雷斯至今仍對那場罷工記憶猶新。“1954年大罷工是我們國家繼1821年宣告獨立後的又一次獨立,從政治上到社會上,我認為這是更重要、更徹底的一次獨立。在這之前説洪都拉斯是獨立的、主權的國家,完全是謊言。我們一直受制於人,像奴隸一樣,美國公司主宰一切。但在罷工後,工人們站起來了。我們的工作條件和待遇得到很大改善。”

  1974年3月,洪都拉斯等7個拉美香蕉生産國在巴拿馬首都巴拿馬城舉行部長級會議,決定對出口香蕉徵收每磅1至2.5美分的附加稅。對此,美國香蕉公司一度採取拒絕收購和停止採摘香蕉等手段進行抵制和破壞,但香蕉生産國團結起來、堅持鬥爭,最終迫使美國公司按規定納稅並賠償損失。同年9月,洪都拉斯等5個拉美國家成立香蕉出口國聯盟。

  從1975年起,洪都拉斯政府宣布取消這些美國香蕉公司的一切特許權和合同,把它們控制的部分土地收歸國有。隨後,洪方接管了美國資本控制的碼頭和鐵路,把香蕉的生産、運輸和銷售掌握在自己手中,並把全部森林資源和木材加工行業收歸國有。由此,洪都拉斯邁出了擺脫外國資本控制、發展民族經濟的第一步。

  “我們人民的反帝鬥爭是歷史性的,與工人運動息息相關。今天的洪都拉斯正是由此誕生。”洪都拉斯總統顧問、前總統曼努埃爾·塞拉亞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

“徹頭徹尾的不公正”

  對洪都拉斯人來説,歷史的不公並未就此終結。

  “美國人在我們國家享受,而我們去美國卻被當作狗一樣對待。這是一種徹頭徹尾的不公正。”話音未落,胡安·格拉的眼淚奪眶而出。在最近被美方遣返前,這名57歲的洪都拉斯人在美國生活了5年。

  在美國移民拘留所關押期間,大多數移民遭遇非人道對待。“我感覺自己像是被綁架一樣。在那裏待了17天,家人一直不知道我的情況。他們(美方)不允許我打電話,我與外界隔絕。每天睡在地板上,直到今天被放出來我才見到陽光。”25歲的洪都拉斯人伯納德説。

  格拉與伯納德等人都是從美國被送到拉利馬市被遣返移民接收中心的移民。該中心負責人伊達利娜·博爾迪尼翁説,這些洪都拉斯人大多淳樸善良,他們只是想改善自己的生活。“美國等富裕國家吸貧窮國家的血,通過剝削窮國勞動力獲利。美國應該更公平地對待(拉美移民),支付合理的工資,提供公平的機會。”

  “美國公司給洪都拉斯留下了什麼?貧窮、疾病、疲弱、剝削、被剝削的人民……這就是美國公司留下來的。它們掠走這裡的財富。美國公司的確在這裡建設了鐵路,但那是為了把出産的香蕉運到港口,再運到美國。美國人走的時候,把鐵路的一切也帶走了。雖然特許經營的協議規定鐵路的固定資産應該留下,但美國人並不遵守。他們帶走了車廂、鐵軌,甚至連枕木也帶走了。”埃爾維爾説,“洪都拉斯是中美洲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現在卻是拉美最貧困的國家之一,原因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掠奪了洪都拉斯這樣的國家。美國就是殖民者,是侵略者。”

  2009年6月28日,洪都拉斯發生軍事政變,時任總統塞拉亞被迫下&。隨後近半年,洪政局一直處於動蕩狀態。這次政變背後可以見到美國的身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教授達娜·弗蘭克在《洪都拉斯長夜》一書中寫道:“(美國)通過接管洪都拉斯,推動為洪都拉斯寡頭和(美國)跨國公司謀利的經濟議程。他們經濟計劃的目的是榨取教師、工廠和種植園工人,以及走上街頭維護自身土地權益的人的血汗錢。”

  政變過後,發起反抗的洪都拉斯人民遭到鎮壓,許多人流離失所,暴力和貧窮迫使一些人前往美國。弗蘭克説,美國的保守派與自由派人士都不承認美國在破壞洪都拉斯人的生計,不承認美國對移民潮的産生負有責任。

  塞拉亞説,20世紀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發生的政變,許多都與美國的跨國利益集團有關。“我曾問一名美國高級官員,美國是否有一本煽動政變的指南。他告訴我,美國不是只有一本,而是有4本煽動政變的指南,還有一本正在製作中。”

洪都拉斯正在經歷團結和覺醒

  2021年年底,塞拉亞的夫人希奧瑪拉·卡斯特羅當選洪都拉斯歷史上首位女性總統。塞拉亞説,2013年、2017年經歷了兩次大選舞弊,直到2021年洪都拉斯人民終於取得勝利。人民在不斷抗爭中形成自主意識,這是“偉大的征服,是一次覺醒”。

  卡斯特羅上&後,拒絕向外國利益集團低頭,對內着手改變外部勢力支持下的寡頭政治局面,重建具有財政主權的國家體制,大力打擊腐敗和有組織犯罪,推進基礎設施、能源、環境、安全、醫療、教育等領域改革。

  對外,洪都拉斯政府頂住美國壓力,於2023年3月與中國正式建交。卡斯特羅説,同中國建交是洪都拉斯政府作出的歷史性抉擇。“我帶着洪都拉斯人民的期待而來。承認一個中國原則,與中國建交、與中國合作,可以為洪都拉斯帶來發展機遇。”

  今年3月,洪都拉斯成為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2024年輪值主席國。卡斯特羅承諾,將加強地區一體化、加強民主,倡導建設一個更加公正、公平和繁榮的地區。在反對外部勢力干涉海地危機、調解厄瓜多爾與墨西哥外交爭端等議題上,洪都拉斯積極發聲。面對最新一輪巴以衝突,洪政府主張加沙地帶實現停火、建立人道主義走廊、啟動和平談判。

  在洪都拉斯約羅省埃爾普羅格雷索市的中心,坐落着一處紀念1954年大罷工的廣場,它斜對面矗立着一座香蕉工人肩扛大串香蕉的雕像。今年正值那場大罷工70周年,洪都拉斯政府專門舉辦一場研討會,紀念這一重要歷史事件。

  洪都拉斯最大香蕉生産商之一納納香蕉公司負責人桑德拉·德拉斯介紹,洪都拉斯有5萬多公頃香蕉田,過去大多屬於美國公司。現在大部分香蕉生意都由洪都拉斯人運營。“我們是這片土地的主人,是香蕉種植資源的所有者,我們始終把洪都拉斯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目前,這家公司生産的香蕉大部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她強調,每種植一公頃香蕉,就能為兩個家庭提供就業機會。洪都拉斯作為發展中國家,需要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才能避免移民涌入美國。

  在塞拉亞看來,卡斯特羅當選洪都拉斯首位女性總統並堅持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意味着新時代的開創”。洪都拉斯政府“在譴責(美國)對古巴、委內瑞拉和尼加拉瓜封鎖時體現了勇敢立場,在談及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獨立、共存時懷有偉大願景。我們的國家正在參與全球南方的發展”。

(記者趙凱 席玥 蔣彪)

新華社特古西加爾巴8月5日電

專訪洪都拉斯國立自治大學教授艾倫·法哈多

  美國香蕉公司在洪都拉斯扮演了災難性的角色。20世紀,洪都拉斯經歷了多次政變和內戰。不同的香蕉公司資助各自支持的洪都拉斯政黨奪取政權,目的是從“自己人”手中拿到優惠,導致政變接連不斷,直到最好的土地被他們瓜分殆盡。之後,他們不再相互對立,而是支持蒂武西奧·卡裏亞斯·安迪諾建立起長達16年的統治,用武力和獨裁來實現“香蕉和平”。但這種繁榮只惠及美國公司,洪都拉斯工人的生活條件依然惡劣。

  1954年,洪都拉斯工人感受到團結的力量。鬥爭持續了60多天,得到全社會關注與支持。這是洪都拉斯人民的大起義,不僅展示了工人階級的力量,還推動了勞動法的&&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

  儘管如此,美國對洪都拉斯的影響至今未能消除。美國在洪都拉斯長期推行以香蕉出口為主的産業模式,使我們經濟結構單一、對外依賴嚴重,經濟發展仍較為滯後。

  2023年,洪都拉斯頂住美國壓力決定與中國建交,不僅體現了洪都拉斯自由行使國家主權的姿態,也是出於對國家利益的考量。與中國的合作不僅有助於洪都拉斯經濟發展,還體現了在新的國際秩序中洪都拉斯的獨立自主。

  洪都拉斯的歷史充滿了美國香蕉公司的干涉和剝削,但通過工人階級的覺醒與鬥爭,洪都拉斯人民展示了他們的力量和決心。今天,洪都拉斯通過與南方國家合作,尋求新的發展路徑和國際地位。這一轉變標誌着洪都拉斯從“香蕉共和國”向更加獨立和多元化的國家邁進了一步。

 

責任編輯: 馮明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