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産業

“夏養山西”正當時

2024-07-18 13:48:41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産業

游客在雲岡石窟參觀(2023年6月7日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楊晨光攝

游客參觀應縣木塔(2023年9月4日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楊晨光攝

山西省雙林寺的彩塑韋馱像(資料圖)。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學濤攝

學生們在位於山西省左權縣東安山村的寫生點畫畫(2023年7月13日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楊晨光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趙東輝 王菲菲 王學濤 張磊

  有“表裏山河”之稱的山西,外攬山水之秀,內得人文之勝。

  這裡山巒起伏、江河浩蕩,30多億年的地質演變,刻畫出一幅幅壯麗的自然景觀;這裡人文薈萃、古跡遍佈,五千年的文明積澱,散發着璀璨的自信光芒。每一步行走其間,都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自然的神奇。

  以改革開放為引擎,以融合創新為路徑,以多元的旅游産品供給為核心,憑藉得天獨厚資源稟賦,山西全力打響“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康養山西、夏養山西”品牌,文旅産業煥發蓬勃活力和無限魅力。

表裏山河的獨特地貌孕育盛夏的“清涼世界”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坐在民宿院子的躺椅上,來自河南的游客宋建設與家人享受着這份涼爽與愜意。

  盛夏時節,熱浪滾滾。這裡,卻是一處清涼所在。從王莽嶺“太行雲頂”而下,崇山峻嶺、漫山松翠之間,經行懸崖上的挂壁公路,便來到了這個遠離塵世的“世外桃源”——錫崖溝,溪流潺潺,綠意濃濃,白墻灰瓦點綴其間。

  位於山西晉城陵川縣的錫崖溝是典型的太行水鄉,既有山的雄壯,又有水的柔美。不久前,這裡成為山西首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山高林密,空氣清新,溫度適宜,夏季最高溫只有20多攝氏度,比我們那裏低了10多度,就像進了‘空調房’一樣舒適。”2011年第一次來到這裡後,宋建設就被當地的山清水秀和涼爽氣候所吸引,之後每年夏季,他都會將這裡作為避暑度假的第一選擇。

  “夏天沒蚊子,伏天蓋被子,呼吸負氧離子”。地處北緯35度黃金宜居帶,平均海拔1200多米,陵川夏季平均氣溫22攝氏度,森林覆蓋率達96%,每年夏天,周邊省份約20萬人次來這裡尋覓清涼。

  瀑布傾瀉而下的太行山大峽谷,坐落着大面積冰洞群的雲丘山,植被豐富、負氧離子含量極高的歷山……在山西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藏着許多這樣的清涼秘境。

  “這主要得益於山西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山西省氣候中心副主任張冬峰説。

  八&&太行巍峨聳立,劃開了中國地形的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分開了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形成了剛健質樸的太行山景觀,也造就了山脈兩側完全不同的地理、氣候和人文風俗。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位於第二階梯的東緣,域內地勢高低起伏明顯,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與東部海拔不足100米的華北大平原相比,呈現強烈的隆起形勢。“海拔每提升100米,氣溫則會降低0.6攝氏度。”張冬峰説。正因如此,“華北屋脊”五台山憑藉3061.1米的海拔,成為名副其實的“清涼山”。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一條汾河縱貫南北,山西呈現出“兩山夾一河”的地理格局,而奔騰洶湧的“母親河”——黃河環護西南。

  “表裏山河”的防禦優勢也造就了獨特的氣候優勢。

  “山西的山地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80%,夏季容易形成對流,雨熱同步,降水量佔全年的60%。炎熱的午後,易出現時間短、強度大的陣性降雨,暫時一解暑氣。”張冬峰説,山西屬於內陸地區,遠離海洋,空氣相對乾燥,因此很少感覺悶熱。

  除了緯度、海拔等原因,山西的清涼還有一部分要歸功於植被的覆蓋。儘管地處黃土高原,但山西絕不是人們想象中黃沙漫天的景象,其被譽為“華北水塔”,是華北地區不可多得的“綠色明珠”。

  太行山千峰競秀、萬壑爭奇;呂梁山群峰逶迤、植被多樣;北嶽恒山地險山雄、疊嶂拔峙;管涔山、太岳山、中條山等九大林區2000多萬畝森林資源環繞,汾河、桑幹河、滹沱河等七河縱橫……山西正以獨特的自然魅力和康養優勢,吸引着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森林、親近河流湖泊,在大自然中養身、養心、養性、養智、養德。

  “山裏風景很好,草木茂盛。爬到山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大片雲朵,離天空很近,牛兒、馬兒在悠閒吃草,沉浸感受大自然。”在雲頂山,太原市民小任感覺非常“治愈”。這裡位於太原婁煩境內,海拔2708米,因其海拔高、頂入雲端而得名,山頂平緩形成了獨特的高山草原景致,在天氣適宜時常見雲海和巨大的彩虹。

  且不説這些高山大川、河流湖泊之地,即使是在晉城、大同、太原等城市裏,盛夏也無酷熱難耐之感,成為絕佳的避暑旅游之地。

  大同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國避暑旅游城市”,當地推出了清涼避暑文化游、長城烽火歷史游等線路,讓游客在清涼的環境中,領略大同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壯美的自然風光。

  進入7月以來,大同市6家重點監測景區累計接待游客82.47萬人次,同比增長61.27%。其中,雲岡石窟累計接待游客22.48萬人次,同比增長21.3%;恒山景區累計接待游客19.15萬人次,同比增長14.39%。

  從大同南下,進入太原,儘管緯度較低,但氣溫同樣舒爽。這裡平均海拔約800米,三面環山、一水中分、九河環繞,30多個森林公園遍佈城郊,夏季平均氣溫23.5攝氏度,避暑勝地久負盛名。

  “沒想到!”遠道而來的游客到太原後,大多會發出如此感慨。“完全顛覆了我對太原的傳統認知,很難想到在華北內陸有這樣一座城、這樣一條河、這麼清爽的氣候、這麼舒適的生活。”從外地來到太原工作的夏先生説。

  早在10多年前,太原旅游就開始巧打“清涼牌”。今年夏天,該市繼續發布110個文旅熱門打卡地,涉及清涼避暑名山、熱門博物館、網紅圖書館、消夏電影院、夜游打卡地、嗨購綜合體等10個類別。

  去東西山的森林公園裏徒步、在竇大夫祠旁的河灘上戲水、坐汾水之上的遊船看西山落日……游客們享受着難得的清涼,陶醉其中、流連忘返。

珠璣點綴的國保單位綻放中華文明的絢爛風采

  夏日雨後,應縣木塔景區氣勢恢宏、游客熙攘。

  91年前,建築學家梁思成初見應縣木塔時讚嘆,“好到令人叫絕,喘不出一口氣來半天!”“這塔真是個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不見此塔,不知木構的可能性到了什麼程度。”近一個世紀後,網友“博”在社交媒體上留言,“初見應縣木塔,仿佛前緣再續,離開時久久回望,不知哪種情緒,第一次對一個建築依依不捨。”

  時光流轉,這座世界最高木塔一直是中國人刻在骨子裏的文化自信。它高67.31米,50余種鬥拱裝點其中,歷經千年風雨、地震、戰爭而不倒,用榫卯結構創造了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應縣木塔旅游公司董事長車建國説,“來看它的人越來越多,去年90萬人次,今年上半年就已達到80多萬。”

  山西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古建築的天堂。2.8萬餘處古建築像散落的珍珠,點綴着表裏山河。作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巔峰之作,山西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築有509處,佔全國80%以上。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古建築南禪寺大殿、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東大殿、唯一的北宋廡殿頂建築萬榮稷王廟大殿、最古老的戲&金代二郎廟戲&、唯一有題記的元代民居姬氏民居、最高的古磚塔汾陽文峰塔、最高的多彩琉璃塔廣勝寺飛虹塔……山西像一本立體的中國古建築史書,上起魏晉、下至民國,時代連續、品類齊全,構成中國古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標本體系。

  除了古建築,山西還有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一共5萬餘處不可移動文物。現存唐代以來的彩塑1.2萬餘尊、壁畫2.4萬餘平方米,均居全國前列。

  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的三晉大地,各類文物星羅棋佈、點綴其中,像一顆顆鑲嵌在絲緞上的明珠熠熠生輝。山西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位居全國第一。

  懸空寺和合文化、平遙古城誠信文化、解州關帝廟忠義文化、霍州署衙廉政文化、二仙廟孝順文化、李家大院慈善文化……燦爛的文物之光照亮着中華文明的浩瀚星空,滋養心靈、啟迪後人。

  挖掘文物蘊含的文化內涵,豐富講解方式,用數字化激發文物活力,使旅游成為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山西大力發揮旅游業“構築精神家園”的作用。

  世界文化遺産雲岡石窟是一部鐫刻在石頭上的北魏史書。1500多年前,北魏皇室主持營造的這座大型佛教石窟寺,不僅代表了公元5世紀世界美術雕刻的最高水平,還展現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融合、自信、創新的氣質。去年雲岡景區接待游客數量首次突破300萬人次,今年勢頭更旺。

  上海民族樂團著名琵琶演奏家俞冰參觀雲岡石窟後,合作創作了由20多種當代東西方樂器融合演奏的曲子《雲岡聖境》。他對記者説,“這裡是當時中西方藝術交流的聖地。美美與共的‘大同之美’,觸動着我的創作靈感。”

  “雲岡石窟文化內涵深厚,講解非常關鍵。”雲岡研究院文旅融合發展中心主任崔曉霞説,為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雲岡石窟景區推出人工講解、掃碼講解、語音導游等服務,講解員數量由100餘人增加到340餘人,雲岡研究院30余名副高職稱以上的員工還可提供多領域的專業講解。

  借助數字技術,游客可以“進入”徐顯秀墓室端詳千年北齊壁畫,“登上”應縣木塔參觀遼代彩塑,欣賞“動”起來的金代岩山寺壁畫,參觀“走”出洞窟3D打印的雲岡大佛,看到數字“合體”的天龍山石刻造像……在沉浸式體驗中,人們感同身受地觸摸着中華文明的歷史脈搏。

  把特色建築、彩塑、壁畫、青銅器等文化元素凝練於方寸之間,形成流動載體走進生活,帶給游客文化溫度和精神享受,山西推動實現“小文創”傳播“大文化”。

  如今,晉祠的“點讚龍”“比耶龍”、雲岡石窟毛絨福氣小佛祖、善化寺“顯眼包”廣目天王、琉璃鴟吻等已成為個性化、趣味化的網紅文創産品。游客“嗅薇”在社交&&曬出從山西買回來的一大堆文創,一算總價嚇一跳,竟然花了799元,但她説:“喜歡,值得,有紀念意義,樂此不疲。”

  在應縣木塔景區外,馬天樂銷售木塔模型已有30餘年,最大的模型是應縣木塔的六十分之一,最小的為四百分之一,價格從300元到10多萬元不等。游客根據需求可以定制模型大小、工藝和材質。

  “這兩年生意尤其好,去年大概賣了5000個。”馬天樂的木雕廠裏雇用了20多名工人趕制,産品仍然供不應求。“模型能讓游客把應縣木塔‘帶回家’,從而讓中國傳統的建築文化、木雕技藝傳播得更廣更遠。”

政策紅利催生文旅配套全面升級

  洶湧浩蕩的黃河、綿延萬里的長城、雄奇壯美的太行,在山西,這三條“一號旅游公路”環山繞水,將沿途的970多處旅游景區和景點串珠成鏈,為游客帶來了更加便捷、舒適的出行體驗,給人以“路在景中、景在路上”的“快旅慢游”新體驗。

  把文旅産業列為戰略性支柱産業和民生幸福産業,一系列文旅扶持政策轉化為巨大産業紅利,如同一股強勁的東風,為山西文旅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催生了文旅配套的全面升級。

  黃河、長城、太行是山西得天獨厚的文化旅游資源和優勢。記者從山西省交通運輸廳了解到,2018年,山西省規劃建設三條一號旅游公路總長1.3萬公里,總投資1001億元,計劃在今年全面建成。一張旅游公路與高鐵、高速公路、國省幹線的交通網絡正在緩緩鋪開。

  “‘交通線’變成‘風景線’,一路上一步一景,踏上沿途觀景&能慢慢欣賞大好河山,玩累了也可以到驛站的民宿休息,沿途配套設施非常完善,特別適合喜歡自駕的朋友體驗。”內蒙古游客方曉甜説。三條一號旅游公路已同步建成慢行道730公里、驛站121個、房車營地48個、觀景&140個;休息區內設置的加油站、充電樁、智能廁所、特色餐飲等服務設施,讓八方游客賓至如歸。

  “2023年以來,山西省積極實施‘9+13’龍頭景區梯次打造計劃,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等重點打造的優質旅游景區,形成龍頭帶動效應,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山西省文旅廳産業發展處處長郝秀峰介紹説,山西去年文旅重點項目完成年度投資近20億元。政策的有力引導與支持,為文旅項目的投資建設開闢了廣闊的空間。大量資金涌入,推動了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

  除了真金白銀的投資,山西文旅以其獨特的“寵粉”方式,讓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

  在運城永樂宮和鸛雀樓景區,贈送的具有當地元素的限定紀念款冰箱貼、文創禮品手提袋、時尚七彩扇等豐厚禮品,給游客帶來了意外之喜。臨汾洪洞廣勝寺景區為了讓游客品嘗到豐富的洪洞美食組織20多&小吃車,同時免費的旅游專線車上配備旅游宣傳資料包,以及景區內多名旅游服務志願者提供各類暖心服務。

  這個夏天,“歌迷之城”太原開展送演唱會門票與演唱會當日住宿“盲盒”的活動,獲獎者可以在山西文旅官方抖音號指定的活動時間內,通過發布相關視頻並帶話題參與的方式,贏取豐厚獎品。

  用實際行動證明自身的服務能力,用各種“寵客”方式,讓游客在享受旅游的同時,更能感受到來自山西的尊重和暖心。

  數智賦能讓老景區煥發新光彩。山西通過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智慧管理、智慧服務、智慧營銷等,以數字智慧提升A級景區功能。喬家大院文化園區的智能機器人“小喬”能風趣地與游客聊天互動;皇城相府景區的“AR虛擬導游”,讓游客感受到全新游玩體驗,向游客提供各種幫助;SoReal煥真·平遙科技藝術博物館成為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

  伴隨着政策的激勵,山西各地的旅游景區品質得到了顯著提升。景區內,現代化的游客服務中心拔地而起,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諮詢、售票、休息等服務。智慧旅游系統全面覆蓋,游客只需一部手機,就能輕鬆實現景區導覽、在線預訂、智能講解等功能。停車場、公共衞生間等設施不斷優化升級,環境更加整潔、衞生。這些改變不僅提升了游客的滿意度,也為景區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隨着旅游市場的不斷發展,旅游業態單一、消費潛力不足成為避不開的難題。過度依賴門票經濟,難以留住顧客拉動二次消費是山西省部分景區面臨的困境。

  為有效破解這一難題,山西先後推出《又見平遙》《如夢晉陽》等劇目,豐富産業鏈條,增強景區“耐玩性”;為提升住宿承載能力,山西在主要旅游城市、重點景區,市場化引進高品質酒店,提升五星級酒店、全球知名連鎖酒店數量,培育打造以高品質酒店為引領、主題酒店為支撐、中高端旅游民宿為組團的住宿體系。

  一批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高端酒店、精品民宿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在平遙古城,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民宿讓游客仿佛穿越時光,體驗到晉商的生活韻味;在五台山腳下,禪意主題酒店為游客營造出寧靜祥和的氛圍;在太原市中心,現代化的豪華酒店以一流的設施和服務迎接八方來客。這些多樣化的住宿選擇,滿足了不同層次游客的需求,讓游客在山西的旅途中擁有更加溫馨、舒適的居住體驗。

“旅游+”助推高質量發展勢頭正勁

  壯美的山川與宜人的氣候、五千年文明的滋養與浸潤、暖心的“寵客”之舉,成為山西旅游發展的底氣。然而,在旅游市場供需結構發生變化的時代,如何才能更好滿足游客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

  山西以其豐富的文旅資源為依託,積極推動文旅産業供給側改革創新,通過將文旅與康養、體育、演藝等巧妙融合,為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體驗。

  不想下車打卡拍照,上車倒頭睡覺?旅游+康養,讓人沉浸其中,“悅目”更“賞心”。

  聽林海、觀繁星、尋山珍、拾野趣、住木屋,在松廟村,一步一景,皆是最撫人心的歸園田居景象。坐落在太行山深處的松廟村,是22攝氏度的夏天“避暑聖地”,是植被覆蓋率達80%的“天然氧吧”,還是一個圍繞“健康睡眠”泡藥浴、補藥膳、做SPA的“睡眠小鎮”。一到夏天,慕名來康養、休閒的游客絡繹不絕。

  松廟村是山西發展旅游康養産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山西以打造千億級産業為目標,加快構建全省域大健康、大康養、大文旅格局,接連推出山水度假、特色文化、避暑休閒、溫泉療養、中醫藥療養等系列産品,山西康養産業高質量發展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康養山西、夏養山西”品牌持續擦亮。

  而當旅游與體育相結合,則讓游客實現內啡肽和多巴胺的雙重釋放。

  7月上旬,右玉第3期森林康養暨沙灘排球邀請賽在景色宜人的右玉中陵湖畔舉辦,來自山西6所高校的沙灘排球運動員在此揮灑汗水、暢快比賽,沉浸式“打卡”生態康養和運動健身的融合之旅。

  57%的林木綠化率,近170萬畝的人工森林,夏季平均氣溫18.9攝氏度,大自然的深情饋贈與右玉幹部群眾70多年的接力奮鬥交相輝映。玉龍國際賽馬公開賽、青少年足球國際邀請賽、全國縣域足球賽事、青少年足球錦標賽、全國毽球公益推廣活動……一場場體育賽事成為這一“塞上綠洲”新的名片。

  因一場演出愛上一座城,旅游+演藝使城市可親可感,成為新的旅游增長點。

  走進沙瓦劇場,仿佛“穿越”到清末的平遙城,鏢局、趙家大院、街市、南門廣場上人頭攢動。觀眾像看客,又像親歷者,湊個熱鬧去看看“鏢師洗浴”“靈魂回家”“大院選親”……這是在世界文化遺産平遙古城,打造的中國首部大型室內情景體驗劇《又見平遙》。

  “它讓游客在‘行走式’觀演模式、‘穿越感’情境體驗、感人至深的故事中,感悟平遙人的信義和晉商精神。”平遙縣印象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營銷中心副經理席曉俊説。

  一出戲,在講平遙故事的同時,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文旅體驗,更培育了古城旅游市場新的增長點。2013年至2023年間,《又見平遙》共演出7398場,吸引512萬游客觀看,收入達8.79億元,成為全國旅游演藝精品。

  為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市,“跟着演唱會去旅行”成為很多人的出游新風尚。演唱會等大型演出成為文旅的“黏合劑”,顯著拉動旅游消費,助力城市文化“出圈”。

  太原提出做大演唱會經濟,加快建設“華北地區重要演藝中心”,打造“歌迷之城”,通過演出經濟帶動各類消費場景,持續放大文化旅游業綜合效應。“五一”期間,太原舉辦了兩場大型演唱會,全市共接待游客近57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5.9%。今年太原預計舉辦30多場演唱會,吸引近80萬歌迷,帶動綜合消費達數十億元。

  廣大農村蘊藏巨大潛力。農文旅的深度融合不僅為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開闢了廣闊天地,更在豐富旅游體驗的同時,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搗拿糕、水晶蒸餃、捻圪坨……在馬鈴薯美食之鄉山西嵐縣,燜、炒、蒸、煮等不同做法的108種“土豆宴”菜品,成為當地的一大特色。依託七八月土豆花開滿山坡的花海景致,當地已舉辦多屆“土豆花開了”旅游文化月活動。

  在土豆花節的主要舉辦地河口鄉王家村,村裏的310戶村民幾乎都從事與土豆相關的工作,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王愛珍開了一家農家樂,在旅游高峰期每天能接待四五十人。

  除此之外,研學游、非遺游、古城游、夜間游等“花式”旅游新玩法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山西將實施‘文旅+’行動,強化‘非遺+’‘演藝+’‘康養+’‘體育+’的融合力度,發展紅色旅游、鄉村旅游、康養旅游、低空旅游等新業態,進一步釋放旅游消費潛力,提升‘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山西省文旅廳廳長王愛琴説。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山西66個重點監測景區累計接待游客4577.3萬人次,同比增長10.8%;累計門票收入13.5億元,同比增長14.5%;累計經營收入21.8億元,同比增長16.6%。

  人説山西好風光。“夏養山西”正當時,旅游強晉正當時。

 

責任編輯: 馮明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