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6版 評論

微短劇發展不可“微短視”

2024-07-10 16:47:19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6版 評論

  近日,有業內人士揭秘了一部微短劇的成本構成——製作成本約60萬元,投流花費約400萬元。微短劇投流花費佔八九成,引發了網民對微短劇成“流量生意”的討論。“投流”可以理解為投放流量,也就是將短劇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剪成短視頻,然後花錢投放在各個&&,在用戶免費看完前幾集後,有人會付費幾十元至上百元解鎖後續劇情,形成微短劇收入。投不投流、投多少流,往往決定着一部微短劇能賺多少錢。

  影視劇是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承擔着教化作用。微短劇作為一種文化産品,採取一些市場化的營銷手段無可厚非。但要警惕的是,現在有一些微短劇流量主要靠高額投放“跑量”,而不是靠優質內容“破圈”,某些短劇雖然粗製濫造,但也可能在“莊家”資金“杠桿”的撬動下“幾天賺一億”。這種“以銀子換熱度,以熱度掙銀子”的模式,讓微短劇成了“商品”而不是“作品”,也可能使真正的好作品、好演員陷入邊緣化。

  從生産現狀看,一些製作團隊“什麼題材能‘爆’就拍什麼”。有的劇名標新立異,情節“狗血”擦邊,故事套路不外乎“霸道總裁小嬌妻”“隱藏富豪復仇記”等,讓人看來覺得媚俗,沒有“營養”;有的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就改編、翻拍,涉嫌違法。

  從社會影響看,有的微短劇充斥色情低俗、血腥暴力、三觀不正的內容,宣揚“有錢就有一切”的價值觀,對年輕人産生不良示範……種種扭曲的亂象,必須予以糾正。

  微短劇發展切不可“微短視”。微短劇要健康發展,必須約束不擇手段逐利。近年來,投資者在影視劇創作中的話語權越來越大,從內容、選角到設備租賃、前後期製作,很多時候都由“金主”説了算。編劇得按流量喜好定制“槽點”,導演得按流量走勢挑選“明星”,為了壓縮時間、節約成本,演職人員不得不超負荷工作……在2024中國電視劇導演大會上,《甄嬛傳》導演鄭曉龍呼籲“把選演員的權力還給導演”,喊出了對這種現象的反抗。

  業內人士呼籲,相關部門要劃定紅線、標明底線,提高質量標準和准入門檻,堅決下架色情暴力、格調低下、審美惡俗的“毒雞湯”,卡住粗製濫造、標題黨、反社會的“爛製作”,幫助微短劇行業樹立“內容至上”的價值觀,迫使“外行”讓位給“內行”創作者。

  當前,我國已明確對微短劇實行分類分層審核,未經審核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下一步,要加快制定微短劇導向、片名劇情、推廣宣傳等方面的規則,強化日常監管,對違法違規者亮“紅牌”,給守法創作者開“綠燈”。此外,還要引導各&&加大對微短劇內容的把關與審核,採用多元算法分配引導流量,給優質內容更多曝光機會。

  事實上,回歸內容本質的微短劇,也能獲得大流量。比如,《逃出大英博物館》將流失海外的文物擬人化,抒發了家國情懷;《二十九》提煉女性互助精神,受到觀眾好評。這些微短劇都是憑藉着優質內容,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破圈傳播。

  微短劇要繼續發展,必須從高流量走向高質量。不比投流金額和成本壓縮,比創新、比內容、比內涵,從“套路化”走向“精品化”,真正成為優質影視作品的“輕騎兵”、新興影視技術的“創新田”,成為滿足老百姓高質量精神文化需求的“營養品”。

 (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丁靜 馬曉東)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