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人文漫筆

AI襄助:蘇柳的靈境際遇

2024-07-05 12:51:3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人文漫筆

  ▲AI 生成的蘇軾、柳永對坐揚州瘦西湖亭中圖。

  黃曉勇

  蘇軾、柳永被後人分別稱為豪放派與婉約派詞宗,他們才華橫溢、文采風流,詞作傳誦於世,俱堪稱千年流量巨星。二人年齡,相差約半個世紀,史書未載二人曾經相遇。

蘇柳未得見 人間一憾事

  柳永少有才名,有史書稱其8歲能詩。約鹹平六年(1003年),柳永離家游學,先去蘇州,再抵兩浙,因迷戀杭州市井繁華、山川秀美,在此盤桓良久,寫下《望海潮·東南形勝》,傳誦一時。後來,他順利通過秋闈(鄉試),寫下“定然魁甲登高第”,但之後卻屢試不第,索性自稱“白衣卿相”,縱情楚館秦樓,沉湎聲色游玩,填詞度日。之後,“柳詞”傳唱樂坊勾欄、街市巷陌,一時風頭無兩,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蘇軾成名亦早,嘉祐二年(1057年),20歲的蘇軾憑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考中進士。其後,蘇軾在杭州、密州、徐州、揚州等十數州為官,游歷甚廣,雖仕途坎坷,但工詩善文,詞作佳絕,《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念奴嬌·赤壁懷古》等更為天下傳誦。

  柳在前且早已紅透天下,是以蘇知柳,不時以其為“攀比”對象。當蘇軾寫出《江城子·密州出獵》時,寫信給友人自誇“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吹劍續錄》中更記載蘇軾問幕士:“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文中記:“公為之絕倒。”

  可見,蘇軾總想對標柳永,想與之一決高低。不過,蘇軾對於柳永的《八聲甘州》卻是讚賞有加:“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雲: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語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粧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幹處,正恁凝愁!

  後人認為,蘇軾的《八聲甘州》深受柳永影響: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蘇軾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特別是前面兩句“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後人多認為受柳永《八聲甘州》的 啟發。葉嘉瑩先生有雲:“總被後人稱膩柳,豈知詞境拓東坡。”

  蘇軾於柳詞自有看法,文載他與世人同有“膩柳”之意。宋葉夢得《避暑錄話》有一番描述:蘇子瞻於四學士中最善少游,故他文未嘗不極口稱善,豈特樂府。然猶以氣格為病,故常戲雲:“山抹微雲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高齋詩話》中亦記載:少游自會稽入都,見東坡,東坡曰:“不意別後,公卻學柳七作詞。”少游曰:“某雖無學,亦不如是。”但蘇軾卻不放過,曰:“‘銷魂當此際’,非柳七語乎?”若如是,雖是文人戲謔,但蘇秦二人對柳詞態度可見一斑。

  蘇在後可恣意評柳,然無如二人當面闊論,交鋒往復,以較詞藝之短長;柳記中未見論蘇,然據柳永之性情,若二人皆在盛年相遇,豈肯錯失互相切磋之良機?

  倘若機緣造化,使蘇柳二位詞壇巨匠於今相遇,豈不生出激烈火花?二人“尊酒相逢”(蘇軾詞)“擬把疏狂圖一醉”(柳永詞),不知是何況味,且能予世人何等啟迪?

  所幸,拜今日人工智能之VR(虛擬現實)、Transformer模型所賜,蘇柳二人不但可以於“靈境”(錢學森對於虛擬世界的描述)相逢,而且可“巔峰對決,縱論天下”。

蘇柳“雲”相逢 四地論短長

  史海鉤沉,杭州、開封、成都、揚州,皆為兩人游歷之地。在此基礎上,經大數據推薦及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籌劃,就在此四地安排兩位大咖“數據雲”中相聚。他們的對話因受現代文影響,文白皆有之。

  第一場景:西湖談流量

  地點:西湖蘇公堤 季節:春季 時間:當代

  時值春日,西湖之畔,綠柳垂垂,碧波蕩漾,山影搖曳。蘇軾漫步湖畔,忽見一人衣袂飄飄,吟哦自得。東坡暗忖,如此風範,非同一般。於是趨前問曰:“閣下風采照人,敢問高姓大名?”

  此人回曰:“鄙人柳永,請問先生何人?”

  蘇軾驚喜道:“原來是‘白衣卿相’,在下蘇子瞻,久聞大名,公之‘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就在杭州而作,今日竟於此相遇,真乃幸事。”

  柳永亦大喜,拱手道:“原來是東坡先生,久仰大名,先生於此地所作‘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世所稱頌,今日得見,三生有幸。”

  二人遂尋一湖邊酒樓,對坐而談。店家送上清酒一壺,小菜幾盤。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正是暢談佳時。

  蘇軾舉杯笑道:“柳兄,觀今日之詩詞流傳,吾二人一時瑜亮,後人多以‘蘇柳’並稱我等。”

  柳永一飲而盡,答曰:“難望先生之項背,先生之‘大江東去’‘詩酒趁年華’‘明月幾時有’‘老夫聊發少年狂’,黃口小兒皆能吟誦,可謂無人不曉。”

  蘇軾亦笑曰:“不敢,柳兄之‘寒蟬悽切,對長亭晚’‘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對瀟瀟暮雨灑江天’,膾炙人口,又誰人不知?先生開啟‘慢詞’新篇,後人稱‘柳詞新變’,詞作鋪陳曲折,婉轉動人,街頭巷尾時有聽聞,正所謂‘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

  柳永搖手道:“東坡先生過譽了,某只擅填詞,而君詞作之外,詩文賦書畫,皆為世人所稱道。”

  蘇軾回曰:“謝君美譽!吾等毋庸再爭,否則至子夜亦難得結論。今當以數據爬蟲軟體,取數主流網站之數據,以觀人氣之高下,可否?”

  柳永點頭稱是,取將電腦操作一番,嘆道:“東坡先生當今流量,實非吾等所及。流量為王時代,東坡先生勝我許多。”

  附錄:

  三個主流網站蘇柳二人流量數據:

  蘇軾提及次數:189 蘇軾正面評價次數:167 蘇軾負面評價次數:0 蘇軾中性評價次數:22

  柳永提及次數:124 柳永正面評價次數:95 柳永負面評價次數:3 柳永中性評價次數:26

  首場比試,蘇軾以1:0小勝。

  第二場景:汴河談格律

  地點:開封北宋東京外城遺址公園 季節:夏季 時間:當代

  初夏剛至,開封東京城遺址,游客往來,探古思幽。蘇軾與柳永閒坐於石階,感慨往事之後,話題轉至詞作韻律之事。

  蘇軾雲:“先生之詞,格律嚴謹,瑯瑯上口,真乃詞壇典範。在東京汴梁所作《雨霖鈴》之‘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意境與格律俱佳,故爾天下人皆能背誦,而《鶴沖天》之‘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唱曲無礙,韻律之美盡顯無遺。吾詞作之格律,被李清照、晁補之等人詬病,謂其有詩之氣象,卻失詞之自然。”

  柳永曰:“先生誇讚過甚,公之詞作大氣磅礡,縱橫捭闔,若嚴拘格律,或氣韻受損。晁補之語‘居士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實是為公辯護之語。”

  蘇軾正色道:“今請先生指點,吾詞若依格律修之,又當如何?”

  柳永答曰:“東坡先生,不如借AIGC軟體,以最嚴格律試改之。”遂取出電腦,輸入東坡詞作,加上“最嚴格律”等條件。少頃,AIGC軟體自動修改而成。

  蘇軾見之,回曰:“似乎合轍押韻,似卻少些魂魄。”

  柳永點頭曰:“然也! 少了原作之氣象萬千,先生之詞,正所謂奇文瑰句、揚葩振藻,一字難改矣!”

  蘇軾笑曰:“然格律功夫之深,當屬先生,先生詞作格律未見後世之譏。”

  柳永只得拱手:“承讓承讓。”

  二人遂以1:1戰平。

  第三場景:瘦西湖談詞風

  地點:揚州瘦西湖 季節:深秋 時間:當代

  秋風蕭瑟,瘦西湖畔,湖面波光粼粼,黃葉隨風飄落,天高雲淡,江山如畫。蘇軾與柳永對坐亭中,酒氣氤氳,二人話題轉至詞風。

  柳永道:“昔論格律,覺討論未盡,今欲再談詞風,請先生斧正。先生詞作,雄渾豪邁,氣魄宏偉,故人多以豪放冠之。如揚州所撰《西江月·平山堂》之句‘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氣勢宏大,寓意深遠。鄙人小文,卻以婉約細膩贏得薄名。流傳千年,眾人多稱我二人為豪放婉約之代表,不知先生有何見教?”

  蘇軾笑曰:“誠為有趣!先生所述揚州之詞‘曠望極,千里火雲燒空,盡日西郊無雨’,亦盡顯浩然之氣。予讀先生之詞作《雨霖鈴》《憶帝京·薄衾小枕涼天氣》《定風波·自春來》,初亦有‘膩柳’之感,然若無一個‘情’字,焉能流傳千古。”

  柳永聞言,頷首若有所思,道:“先生所言極是。不才出仕之後詞風有變,如《滿江紅》‘游宦區區成底事,平生況有雲泉約’,雖人稱清新,但比之往日詞作盛名則有所不逮。”

  蘇軾笑雲:“言婉約與豪放者,皆後人所評也。鄙人詞作中亦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比之‘大江東去’,孰優孰劣乎?”

  柳永答曰:“正合我意!詞作本應取長補短,拙作雖人稱婉約,但亦有‘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先生詞作柔情亦常見之,所謂意在筆先,文意相得也。”

  蘇軾撫掌回曰:“所謂‘文者,意之質也;意者,文之宗也’,此即意領文隨,不可以辭害意。”

  柳永拍案笑道:“於我心有慼慼焉!婉約豪放各擅勝場,本無優劣之分,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者也,若非吾等大宋詞人用心盡力,宋詞仍處巷陌勾欄、瓦肆里弄,民間小調而已,怎可與唐詩並稱於世?”

  二人哈哈大笑,對飲滿杯,深覺快慰平生,彼此惺惺相惜。

  豪放婉約各有千秋,此場各得一分,遂以2:2平局。

  柳永歸後,在某GPT&&發問:“蘇軾與柳永分稱為豪放派與婉約派代表,然否?”

  某GPT回答:蘇軾與柳永確為後人稱為豪放派與婉約派之代表。此評乃基於二人詞風之異。然分派雖立,實非絕對。蘇軾亦有婉約之作,如《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柳永詞作亦有豪放之氣。此分類者,乃後人便於研究與理解其詞風所設也。

  柳永哂之:“原來如此!”

  第四場景:錦江談為民

  地點:成都錦江 季節:冬天 時間:當代

  初冬時分,錦江穿城而過,遠山白雪皚皚。成都,古蜀之地,為西南“大都會”(蘇軾發明此詞),文化底蘊深厚。

  蘇軾與柳永相約成都,在江邊一茶樓品茗,二人談起為民情懷。

  柳永道:“公乃川人,今返桑梓,吾在此請AI總結先生業績:先生於杭州疏浚西湖、修築蘇堤,於徐州救濟水患災民,於密州率人滅蝗賑災,於績溪拒供馬稅以減民賦,不勝枚舉,此皆功德無量之事也。先生之《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正是為民情懷之寫照。”

  蘇軾笑道:“柳兄過獎,此AI總結卻有謬誤,績溪拒供馬稅乃是吾弟蘇轍所為,看來傳聞AIGC時有‘一本正經,胡説八道’確有其事。”

  柳永赧然抱拳:“指正得當,看來AI不可全信。”

  蘇軾對曰:“先生為民之心亦足,未出仕之前,公以詞曲撫慰百姓之心,亦是為民之舉;任余杭縣令則糾正冤假錯案,任鹽監則以《鬻海歌》反映鹽民艱辛,不一而足,實值後世效仿。”

  柳永回説:“東坡先生之成就,深感佩服。然予先前作詞只可慰民而非飽民,後為官則職位卑微,宦海一粟耳,只是盡力而已。”

  蘇軾點頭笑道:“柳兄之詞,婉轉動人,使人感懷,自可撫慰人心。為民之事,條件各異,不可強求。”

  此番對談,二人互相敬佩,知彼此雖職位高低有別,然皆有為民之心,於是各得一分,終成3:3平,皆大歡喜。

靈境一別 後會隨期

  四番切磋,柳永與蘇軾有意暫別,以沉思吟味,再圖詞藝之提升。

  柳永傷離別,嘆曰:“今日一別,復何日得再逢?”

  蘇軾豁然答曰:“有AI靈境襄助,吾等何時不可相見?再欲會,或令AI薦之,或自擇地勿使其知悉,以脫數據之囚也。”

  柳永聞此大喜,笑謂:“然也!AI能測吾等行蹤而薦此四地,宛若窺心;明日我輩或應棄其謀劃,自擇地而聚。”

  蘇軾讚曰:“柳兄言之切中要害,AI雖妙,但不可為之所絆。有數據之利,而不用其害,乃良策也。”

  柳永讚曰:“先生高見,吾輩可借AI之力,探索新法。如分析詞作特點,生成新句,然終須人之裁決為宜。”

  蘇軾曰:“大數據雖能示相關,不能示因果,此乃數據博士之見,實有其理。AI之方,助人固多,然亦有弊,慎用之宜。非但填詞,諸事亦然。”

  柳永應道:“先生言之甚是,某雖學淺見短,感受亦深。敢問先生,若人工智能日後尤盛,吾輩作詞又將何如?”

  蘇軾沉思頃刻,答曰:“人工智能雖日益敏達,終為工具,似能倣人思考,實則數據、算法之力,非真人心爾。詞之初作,本以抒情達意,以發心中之感,繼而歌於世。他人讀之聽之,領其意旨,為情所動,才可代代相傳。是以佳作傳播,實為情感傳遞之功,不可全賴AI作詞也。”

  柳永頷首讚曰:“願我輩之詞,終以真摯情感傳世,此AI所不能竟全功者。”

  二人心意相通,相視一笑,暫且揖別。

  注:“靈境”:錢學森將人工智能打造的“虛擬現實”(VR)翻譯成“靈境”。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0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