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嶺的風,從中國東南吹到大洋彼岸
▲6月22日,作為2024“鼓嶺緣”中美青年交流周的重要活動之一,“鼓嶺·家族故事展示館”和“鼓嶺歷史建築展示館”開館儀式在福州市鼓嶺隆重舉行。中外友人會聚鼓嶺,重溫承載中美人民深厚友誼的鼓嶺故事。
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 1992 年,加德納夫人訪鼓嶺。 資料圖片
▲ 1912 年拍攝的鼓嶺麥先生厝。 資料圖片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慧穎 鄧倩倩
鼓嶺,地處福州市東郊的雙鼓橫斷山脈,距福州市中心約12公里,平均海拔為750米至800米,最高海拔998米,是福州的第一道屏障。
東南風從太平洋經過長樂,越過鼓山口到達閩江腳下,再度經過鼓山山脈的橫斷峽谷吹到鼓嶺,讓鼓嶺成為遠近聞名的避暑地。
著名作家鬱達夫曾在《閩游滴瀝》中寫道:“鼓嶺避暑之佳,是我一到福州之後,就聽説的。”民國才女廬隱曾説:“如果我能終老於此,可以算是人間第一幸福人了。”當代女詩人舒婷也留下一首《鼓嶺隨想》,將群峰、莽草、圓月、山風具象化。
鼓嶺還是一群遠在大洋彼岸的外國人魂牽夢繞的“故園”。早在100多年前,一批僑居福州的外國人來到這裡修建避暑別墅。在近一個世紀的時光裏,外僑與當地居民和諧共居,鼓嶺成為一個中西交融的“國際社區”。
鼓嶺,KuLiang,從鮮為人知的山野,到曉喻世界的文化名片,其背後有着怎樣動人心弦的故事?
發現鼓嶺:中西交融
驅車進入鼓嶺,便有涼意襲來。江風、海風、山風、林風匯流於此,涼風習習,不疾不徐。
鼓嶺的風,讓它成為了全國最早的外國人避暑度假村之一。據記載,1885年的夏天,一位僑居福州的美國醫生伍丁從福州到連江縣出診,恰逢閩江潮水上漲,船速緩慢且危險。伍丁為了儘早趕到連江,只好選擇陸路。為了縮短行程,他決定從一條山間古道穿行。
途中伍丁驚喜地發現了青山綠樹環繞、涼爽清幽的鼓嶺。難以忍受福州城炎熱天氣的伍丁,決定在此租下一處房子來避暑。從他開始,絡繹不絕的外國人與鼓嶺結下了不解之緣。
如今,沿着鼓嶺的山路蜿蜒而上,可以見到一棟石木結構單層廳堂式建築,面闊七間,整座建築都用平整毛石砌築。這裡是百年前鼓嶺最熱鬧的地方——萬國公益社。據説這是鼓嶺的中心位置,當年公益社的時鐘,代表鼓嶺上的標準時間,伴隨着鼓嶺人度過白天和夜晚。
何以被稱為“萬國”?鴉片戰爭之後,福州被辟為通商口岸,英、美、日、俄、意等20多個國家在福州倉前山一帶開設了領事館,洋行和公館林立,大批外國商人、領事人員進入福州。
1895年,美國傳教士畢腓力所著《鼓嶺及其四週概況》一書,正式把鼓嶺介紹給了在中國的西方人。鼓嶺避暑的名聲逐漸在外國人中傳開,英、美、德等國家的商人、領事、醫生、教師等紛紛來到鼓嶺建造別墅避暑,形成一個熱鬧的中西交融的社區。據史料檔案記載,鼓嶺上原有螃蟹嶺、梁厝裏等七條街,當時美國人多居住在梁厝裏,英國人則多居住在三寶埕一帶。到民國時期,鼓嶺與江西廬山牯嶺、浙江莫幹山、河南雞公山齊名,被西方並稱為中國四大避暑勝地。
據統計,1935年,鼓嶺洋房總數達到316棟,建築面積超過70000平方米。除避暑別墅外,還包括萬國公益社、醫院、教堂、商行、郵局等。
彼時正值鼓嶺最繁榮熱鬧之時,這裡擁有十分完備、可供外國及當地團體共同生活的配套設施,其中包括一個用於社區活動的萬國公益社、一家能將信件寄往世界各地的夏季郵局、一家小型療養院、一個游泳池和若干可用於舉辦比賽的網球場。
度假區內經常舉辦戲劇、文學和音樂表演等多姿多彩的文藝活動。來自廈門、汕頭、香港甚至更遙遠地方的人們,或來此度過炎夏,或來此參加會議。當地居民及外國來客互相幫助,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除了外國人,鼓嶺也吸引了國內的文人雅士前來游覽、避暑。1936年,鬱達夫應福建省主席陳儀的邀請來閩任職,是年清明節,福州郊外草長鶯飛,桃紅柳綠,鬱達夫在友人的陪同下登上鼓嶺,在這裡他受邀參加了當地居民舉辦的清明酒宴,淳樸的民風讓他感懷良多,在其後撰寫的《閩游滴瀝》中,他詳細記錄了鼓嶺之行。他寫道:“嶺上的大道廣地裏,擺上了十幾桌的魚肉海味的菜……這又是一幅如何可愛的太平村景哩!”
鬱達夫説:“千秋萬歲,魂若有靈,我總必再擇一個清明的節日,化鶴重來一次,來祝福這些鼓嶺山裏的居民。”後來,鼓嶺上多了一座“鶴歸亭”以紀念他。
女作家廬隱也曾在鼓嶺度過50多天假期,這些日子對她的創作産生重要影響。她在《寄梅窠舊主人》中寫道:“兩個月之中我得到比較清閒而絕俗的生活——因為那時,我是離開充滿了濁氣的城市,而到絕高的山嶺上,那裏住着質樸的鄉民和天真的牧童村女,不時倒騎牛背,橫吹短笛。況且我住房的前後,都滿植蒼松翠柏,微風穿林,濤聲若歌……”
但遺憾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福州淪陷,鼓嶺上的別墅也遭到破壞損毀。20世紀50年代之後,外國人逐漸離開中國,留下的別墅有些為本地村民居住,也有一些被改作他用。
尋找“KuLiang”:重返故園
時間來到1986年。
80多歲的美國加州大學物理系教授史密斯·加德納已到彌留之際,口中喃喃不絕地叨念著“KuLiang,KuLiang”。加德納1901年隨父母來中國,十年後全家遷回美國。在此後的歲月裏,他一直希望能回到中國看看兒時的故園,卻始終未能如願。加德納太太深知丈夫一生懷念在中國度過的童年時光,丈夫去世後,為了完成他的遺願,她多次來到中國尋訪名叫“Kuliang”的地方,卻一直沒能找到。
直到有一天,她在丈夫的遺物中發現了11枚印有“福州鼓嶺”字樣的郵票,這才有了眉目。社區的志願者、中國留學生劉中漢幫助她反復查閱資料,多方求證分析,終於弄清原來“Kuliang”就是中國福州的“鼓嶺”。
“我被加德納一家對中國的情感和對Kuliang深深的思念感動了。”多年後參加“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的劉中漢回憶道。1992年,劉中漢以“鐘翰”為筆名,將這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故事寫成了文章《啊,鼓嶺》發表在報紙上,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同志看到這篇文章後,立即指示有關部門邀請加德納太太到福州訪問。
當年8月,加德納太太終於來到福州,走進了丈夫終生魂牽夢縈的鼓嶺。在這裡,她看到了丈夫兒時曾徜徉其間的空漾雲霧、滴翠青山,看到了丈夫爬過的柳杉樹、嬉水的游泳池、打球的網球場,她還見到了加德納的兒時玩伴,暢談往事,終於替丈夫完成了夙願。
加德納太太此行將珍藏多年、丈夫從中國帶回加州的一對清代福州脫胎漆花瓶贈送給福州市政府。整個福州之行,她都被中國人的熱情好客深深打動。回美國前夕,她發來傳真,傳真中寫道:“致福州人民,謝謝你們的盛情款待。我感受到你們對我偉大的友情和慈愛。我希望再次回到福州。”
塵封的鼓嶺故事由此掀開了面紗。來自美國、新西蘭等國的蒲天壽家族、柏齡威家族、柯志仁家族、穆藹仁家族、藹樹堂家族、福益華家族、華惠成家族等多個家族的20多位後人相繼重回鼓嶺,他們的先輩都在鼓嶺擁有共同的美好回憶。
73歲的美國人穆言靈是鼓嶺旅游文化研究協會高級顧問兼首席研究員,她的公公穆靄仁曾任美國飛虎隊中尉,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來到中國,支援抗戰,後來在福建協和大學教書。穆靄仁曾在鼓嶺生活多年,穆言靈的丈夫也在福州出生。近年來,穆言靈發掘整理與鼓嶺相關的文字和口述資料、圖片、實物,已超過1000余件,還與國內高校學者合作,將這些珍貴資料整理成數字檔案,希望能重新呈現當年鼓嶺上中外居民共居的圖景。
這些資料顯示,從1885年到上世紀50年代初,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光裏,每年從初夏到秋天,鼓嶺就出現外國僑民與鼓嶺村民聚居的場景。外僑們會抽時間向村民提供診療,教兒童讀書寫字,還有資料記錄他們協助村民抵禦野獸。當地百姓為夏天來此度假的人提供食物,採集山石幫他們建造房子,還幫他們照顧孩子。
穆言靈的丈夫彼得在襁褓中被他的“鼓嶺保姆”背上山。“當時的鼓嶺是一個中外融合的國際社區。”穆言靈説,鼓嶺郵局旁邊的一口古井,石基上刻着“外國本地公眾水井”,當時本地居民與外國人共飲這口井水,他們的孩子們也一起玩耍。外國人的家宴上,當地村民也是座上賓。60多歲的鼓嶺老村民郭聯輝説,外國人鼓勵幫助鼓嶺的小孩唸書,他的爺爺郭功柿因此從小學習英語,早些年有不少鼓嶺的老人會講英語。
這些“鼓嶺之友”家族對中國有着深沉的愛。穆藹仁留下遺囑,將部分骨灰灑在閩江。常年在閩北鄉村行醫的福益華醫生在鼓嶺結識妻子並度過新婚時光,他留下了“我熱愛中國人民”的遺言。
和加德納一樣,鼓嶺是他們共同的鄉愁。今年6月22日,“鼓嶺家族故事展示館”開館,兩幅相隔半個多世紀的合影引起關注。一幅是拍攝於1944年的中美兩家人合影,畫面裏3歲的畢樂華被父親抱着,3歲的李怡英也依偎在母親懷裏。另一幅拍攝於2023年,82歲的畢樂華和82歲的李怡英一家再次留下合影。
這是“英”和“華”的故事。畢樂華是福清培元書院(現福清第三中學前身)院長柯志仁的外孫女。柯志仁一家在20世紀初來到中國,鼓嶺老建築“古堡別墅”是他們一家的避暑居所,其女柯妙玉在福州長大並任教於英華中學(福建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前身)。1941年,柯妙玉的長女出生,同時出生的還有她的同事兼好友李學恭夫婦的女兒,此時恰逢英華中學校慶,於是兩對夫婦分別用“英”和“華”為孩子命名,李學恭夫婦為孩子取名“李怡英”,柯妙玉夫婦為孩子取名“畢樂華”。兩個小女孩從小就是最親密的夥伴,她們一起玩耍,用福州話交談,結伴上鼓嶺避暑。
2023年6月,耄耋之年的畢樂華和李怡英在福州重聚,當年的小女孩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兩人一見面説的不是英語,而是兒時“鄉音”福州話。畢樂華感嘆着:“轉厝(回家)了!”李怡英則向童年的“閨蜜”介紹她的家人,她家族的第三代恰好也在當年的“英華”、現在的福建師大附中工作。
分別的時候,“英”執意要送“華”回鼓嶺,一路上兩位老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時光仿佛又回到80年前,小姐妹手牽手去“古堡別墅”度夏。
再現光景:鼓嶺新生
在宜夏村種下友誼樹,在鼓嶺郵局蓋下郵戳,在展示館翻開鼓嶺往事……今年6月24日,來自美國的200余名青年與300多名中國青年,一同徜徉在鼓嶺的山水間,打卡一處處自然與人文地標,感受鼓嶺故事生生不息的脈動。
“鼓嶺老街以前有哪些商鋪?”“鼓嶺郵局為什麼只在夏季開?”“萬國公益社有什麼功能?”“百年前居住在鼓嶺的西方人有哪些娛樂項目?”首次來福州的美國青年們對鼓嶺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也在探訪中一一找到答案。
如今的鼓嶺,仍依稀可見百年前國際社區留下的諸多印記。漫步在鼓嶺老街上,一條坡路起起伏伏,蜿蜒曲折,兩旁成排的老屋外墻已經斑駁,留下歲月的痕跡,頗有“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意境。
雖然曾經熱鬧的書店、雜貨舖、裁縫店及修鞋店早已不見蹤影,但老街上一家照相館的老招牌被保留下來,它就是百年前的柯達照相館。今天所能看到的絕大多數鼓嶺老照片,都出自這裡。
鼓嶺老建築就是找回鼓嶺的“根和魂”。福州市鼓嶺旅游度假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鼎盛時期,鼓嶺有各類歷史建築366幢。為延續“鼓嶺故事”,當地推動鼓嶺歷史建築的保護修復,挖掘考證確定36處歷史建築或遺址,陸續完成李世甲別墅、宜夏別墅、萬國公益社、鼓嶺郵局、百年游泳池、加德納展示館、富家別墅、舊網球場遺址、麥先生厝等近20處歷史建築修復提升。
修葺一新的萬國公益社,坐落在平坦的三寶埕上,改造成為“鼓嶺故事”展館,圖文並茂地傳頌着中西方人士在這片土地上交流交心的佳話。富品德家族的老別墅經過修繕提升,作為“鼓嶺山居生活博物館”重新對外開放,其中展出了兩三百件實物、資料,向游客生動再現百年前鼓嶺的趣味山居生活。
鼓嶺郵局曾是中國五個夏季郵局之一,2012年在原址根據原貌重建,為石構單層建築,斜頂青瓦,內部古香古色。百年前,為適應避暑度假的需求,郵局每年從端午節前後到中秋節前後營業。
復原後的郵局,向國家郵政局專門申請恢復鼓嶺最早使用的郵戳樣式,仍然具有投遞信件的功能,全年開放,並新增郵政文創産品,有鼓嶺著名景點郵票、鼓嶺旅游護照、郵筒、郵政員公仔等。不少外國友人來到鼓嶺郵局,向親友寄去鼓嶺景點照片、蓋上鼓嶺郵局日戳的明信片。
一些鼓嶺老建築也在後人的精心打理下,煥發出新的活力。始建於1912年的栢齡威別墅,第一任主人是任教於“福州私立協和中學”的美國人。1934年,別墅成了美國傳教士侯牧師夫婦的居所。1948年,別墅被賣給了當地的郭家人。
近年來,栢齡威別墅經過重新設計裝修,變成西式復古咖啡館,圍爐煮茶、咖啡特調、音樂Live、竹筒奶茶等“網紅”熱門元素都能在這棟別墅裏找到融入點,既保留了歷史建築的原貌,又注入了蓬勃生機。
如今走進這棟別墅,屋內瀰漫着咖啡與莓果的香氣,墨綠色木椅、碎花桌布搭配上暖黃色的琉璃燈,整個空間歐式復古氛圍濃烈。“我們特意營造了‘往日重現’的懷舊感。”咖啡館設計者陳郭怡&&,鼓嶺古厝的韻味在於歷史故事,游客在白木窗下小憩,嗅着花兒的芬芳氣息,仿佛回到舊時悠然的山居生活。
來自美國加州的青年葛逸思,參加2024年“鼓嶺緣”中美青年交流周活動來到鼓嶺打卡“尋寶”,聽聞鼓嶺故事,他滿懷驚喜與感動。“來福州之前,對這裡知之甚少,但一眼就愛上了鼓嶺濃郁的文化氣息和歷史氛圍。”葛逸思説,“鼓嶺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希望更深入地了解百年前中美兩國人民是如何友好相處、互幫互助的,這對我們這一代青年交流很有借鑒意義。”
“鼓嶺的歷史告訴我們: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建立友好情誼並代代相傳,我們都是這份遺産的繼承者。”穆言靈説。
葛逸思在鼓嶺上也親手種下一棵小樹,並挂上一張卡片寄語:“敬中美交流的下一個百年!”在他身後,許許多多中美兩國青年共同種下屬於他們的“友誼之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