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國際

“三大支柱”助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傳承

2024-06-18 10:12:3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國際

  新華社專特稿(汪藝 毛鵬飛)在東南亞國家中,馬來西亞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較好的國家。華人社團、華文教育和華文媒體則被認為是文化傳承中的“三大支柱”。一代代華人既堅持傳統,又不斷創新,推動中華文化與馬來西亞多元文化融合發展,促進中馬民心相通。

堅守傳統

  19世紀中葉開始,大批來自廣東、福建、海南等地的中國人下南洋,在馬來半島等地形成聚居區。他們逐漸落地生根,成為馬來西亞公民。目前,華人約佔馬來西亞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在首都吉隆坡、沙撈越州泗務、柔佛州新山、檳城州檳島、霹靂州怡保等地,華人佔比較高。

  早期的來馬華人多在錫礦場或種植園做勞工,之後則在木材、橡膠、棕櫚油等行業中賺得人生第一桶金。近些年,華人一直佔據馬來西亞富豪榜的大多數,涉及房地産、礦業、金融、食品飲料、醫療等各領域。

  同時,華人也在一代代傳承中堅守中華文化、維護族群利益。華人社團、華文教育和華文媒體是馬來西亞華人傳承文化、凝聚力量的“三大支柱”。

  馬來西亞華人社團類型多樣,既有最初以移民血緣和地域劃分的宗親會、同鄉會,也有適應環境變化發展的商會、校友會等。華文教育則覆蓋小學、中學和大學,體系完整。《星洲日報》《南洋商報》《東方日報》等華文媒體是華人獲取新聞資訊的重要渠道,馬來西亞國家新聞社和馬來西亞廣播電視台也提供中文資訊。

傳承文化

  到過馬來西亞的中國人,常會讚嘆當地華人能在中文、英語、馬來語三種語言中自如切換。中文和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傳承發揚如此之好,與覆蓋小學、中學和大學的華文教育體系密切相關,離不開華人社團、華文媒體的堅守和積極推廣。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非常注重傳承中華文化,這在學校校名、班名、校訓、社團活動中都有體現。比如,很多學校校名含有“華”字,以“禮義廉恥”作為校訓,班名多含“忠”“德”“敬”“勇”等字,許多社團關聯中華文化,如華樂團、相聲社、醒獅團、二十四節令鼓隊、武術團等。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執行長梁勝義告訴記者,由於馬來西亞政府不承認華文獨立中學統考成績,學生如僅持這個成績無法申請國內公立大學,華文大專院校的創立為華人子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機會。

  隨着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國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影響力擴大,越來越多馬來西亞人認識到學習中文的價值,進入華文學校就讀的非華裔學生明顯增多,這成為華文教育的新趨勢。馬來西亞教育部數據顯示,2010年非華裔學生佔華文小學學生人數比例為12%,2020年這一比例提高至近20%。

創新發展

  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不僅得到傳承,更獲得創新和發展。馬來西亞華人融合二十四節氣、書法、廣東獅鼓,創立了二十四節令鼓。這種全新的鼓樂表演形式2009年成為馬來西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隨後傳到中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幾年還被納入杭州亞運會開幕式錶演節目、登上中國多家電視台,為越來越多人所關注。

  二十四節令鼓的開創者陳再藩自豪地説,在“四季如夏”的馬來西亞能産生二十四節令鼓,是因為中華文化“能夠像蒲公英一樣飄到任何地方”。

  此外,從中華傳統文化舞獅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高樁舞獅如今也成為馬來西亞重要民俗活動,2007年成為馬來西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馬來西亞“獅王”蕭斐弘認為,舞獅除了傳承技藝,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傳承中華文化的道德理念、歷史文化和人文情懷。

  在馬來西亞,華人與馬來裔、印度裔友好相處,中華文化與其他兩大族群文化相互融合借鑒,衍生出獨具特色的文化習俗。從早期中國移民與當地人通婚形成峇峇娘惹文化,到受華人春節“送紅包”習俗的影響,馬來裔和印度裔分別在傳統節日開齋節、屠妖節興起“送綠包”“送紫包”,再到近兩年蘭州拉麵、霸王茶姬等中國品牌餐飲在非華裔消費群體中大受歡迎,中華文化正在馬來西亞得到更廣泛的了解和認可。

  注:本文作者係新華社駐吉隆坡記者。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8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