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溫下,這份熱射病“預防指南”請收好!
新華社天津6月13日電(記者尹思源)中央氣象&連續7天發布高溫預警、多地氣溫突破40攝氏度“大關”、北方地區的高溫範圍逐漸擴大……持續高溫炙烤下,熱射病再次進入高發期。什麼是熱射病?大眾對它存在哪些認識誤區?又該如何防範?這份熱射病“預防指南”請收好!
出現這些症狀要當心!
近日,一女孩在某網紅徒步路線徒步登山時中暑暈倒最終不幸離世,引發人們對熱射病的關注。熱射病到底是什麼病?它與一般中暑有什麼區別?
“簡言之,熱射病是重症中暑的最嚴重狀態。”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余慕明介紹,中暑是人體在高溫和濕熱環境中體內熱量過度積蓄,發生體溫調節功能失調,從而引發神經器官受損的一種疾病。“體溫升高是熱射病的主要特徵,患者核心體溫多在40攝氏度以上。”他説。
余慕明介紹,熱射病分為經典型熱射病和勞力型熱射病。經典型熱射病多發於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群體,他們對高溫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弱;勞力型熱射病是一种醫學急症,與劇烈的體力活動直接相關,常見於運動員和特殊職業工人等。
“中暑的發展過程通常為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出現中暑症狀提早處置,一般不會發展為熱射病。”專家介紹,在高溫環境下,人們可能會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症狀。出現這些症狀時意味着已經進入先兆中暑的狀態,此時患者的體溫通常正常或略有升高,需要採取相應降溫措施。
若發展為重症中暑,患者會出現嚴重的體溫升高,一旦核心溫度超過40攝氏度,就有可能出現意識障礙、肌肉抽搐、血壓下降等症狀,如得不到及時救治,就會引發多臟器衰竭,造成死亡。
“因缺乏特徵性的徵兆,輕型中暑與熱射病的早期難以鑒別。在長期高溫環境下出現頭昏、心慌、噁心、嘔吐、肢體抽搐等中暑症狀後,若經自行處理仍無法緩解,建議及早就醫。”余慕明説。
常見認知誤區
“有人用‘煮雞蛋’來解釋熱射病的原理是非常生動的。”天津市北辰醫院綜合急症科主任任思思&&,人體的組織器官都由蛋白質參與組成,當人體溫度異常增高時,這些組織器官中的蛋白質成分會像“煮雞蛋”一樣發生變性,導致體內臟器失去原有生理功能。
“這種變化是不可逆的,這也是熱射病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她介紹,一般情況下,熱射病的病死率為40%至50%,當患者體溫超過42攝氏度時,病死率高達80%以上。
有人認為,炎熱天氣裏只要不出門就不會得熱射病,這種説法對嗎?
“這是一種認識誤區。”任思思解釋,雖然不出門可以避免直接暴露在高溫環境下,但長時間待在室內,在空氣流通不佳、穿衣過多或進行劇烈運動時,仍可能因熱量積聚而發生熱射病。特別是老年人、慢性基礎疾病患者、孕婦和兒童等體質較弱群體。
“一些傳統觀念認為,産婦‘坐月子’時不能開空調、不能開窗戶,這需要根據具體天氣情況來看。如果只顧防寒忽略防暑,反而容易引發中暑。”她説。
另一個普遍的認知誤區是“出現中暑症狀後,要馬上進入空調房降溫”。余慕明解釋説,人體主要靠皮膚完成散熱,如果中暑後立即進入空氣不流通且溫度過低的空調房,會引發全身皮膚毛孔劇烈收縮,阻礙毛孔正常排汗散熱,反而會加重病情。
“吃冷飲並不能預防熱射病,這一點年輕人要尤為注意。”他補充道,高糖飲料會導致身體失去更多體液,因此在高溫炎熱天氣不宜大量飲用含糖碳酸飲料,也不宜快速飲用較多冰鎮飲料。
如何做好預防?
高溫天氣持續,戶外作業的勞動者們尤其要注意防護。專家&&,熱射病的高危人群主要有環衛工人、建築工人、交警等在戶外長時間工作的人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兒童和孕婦等。對於熱射病,預防比救治更加重要。
專家建議,重點人群要盡可能避免長時間處於高溫高濕環境下,盡量避開高溫時段,避免暴曬,注意補充水、鹽分與礦物質,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保證充足的營養,注意勞逸結合。
對於兒童、孕婦等敏感人群來説,鼓勵兒童在戶外玩耍時盡可能待在陰涼處,孕婦和老年人盡量待在涼爽的室內。
就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而言,要主動、多次、適量飲水,不要感覺口渴才喝水,若因疾病限制飲水量或者需要服用藥物的,及時詢問醫生合理的飲水量。
對於戶外作業人員來説,要合理安排戶外作業時間,預防職業性中暑,戶外作業人員在上崗前和在崗期間要定期進行常規職業健康檢查和應急職業健康檢查。
任思思&&,出現中暑症狀時,首先要迅速從高溫環境轉移到陰涼通風處休息,並喝一些含鹽分的清涼飲料,如淡鹽水、綠豆湯等;可在太陽穴塗抹清涼油、風油精,或服用藿香正氣水等;如果體溫升高,可用涼濕毛巾或冰袋冷敷頭部、腋下及大腿根部,或用30%酒精擦浴。
專家提醒,因熱射病會危及生命,若發現有人疑患熱射病時,應盡快撥打急救電話,並在醫護人員到達前給患者迅速降溫,轉運途中監測體溫,持續有效降溫,不能因轉運後送而延誤降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