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武川:
用科技解讀藜麥種植戶的“致富密碼”
“今年是我種藜麥的第8年,剛開始種植的品種從國外引進,不太適合本地土壤,新品種‘蒙藜系列’在武川縣研製成功後,採用新的栽培技術,畝産從不足200斤到現在近400斤,收入也增長近一倍。”呼和浩特市武川縣西烏蘭不浪鎮烏蘭不浪村種植戶李貴虎興奮地説。
藜麥蛋白質含量高,含有豐富維生素及礦物元素。武川縣是藜麥種植較理想區域,但過去種植技術落後、品種單一、産量不高。
2012年,武川縣&&內蒙古蒙農藜麥産業研究院,在該縣部分鄉鎮開展實驗,研發新品種。2014年“蒙藜一號”研發成功,獲得內蒙古自治區品種鑒定證書。此後,“蒙藜二號”“蒙藜三號”,直至“蒙藜六號”等藜麥新品種相繼問世。2022年,縣委、縣政府投資200萬元,建成佔地6000平方米的集露地育種、日光溫室種子試驗、成果展示、種子庫、辦公及培訓於一體的藜麥科技小院。全縣藜麥種植面積從2012年的不足2萬畝到擴大到2023年的15萬畝。
經過多年發展,武川縣形成以西烏蘭不浪鎮為中心,輻射帶動其他8個鄉鎮的種植格局。2022年,武川藜麥榮獲中國農産品百強標誌性品牌。2024年,武川藜麥科技小院被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授予“最美科技小院”稱號。
“科技小院除致力於新品種研發,還通過對藜麥播種設備技術改造,改進藜麥栽培技術,發明水肥種一體化旱作覆膜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控技術,有效減少種子化肥的浪費和病蟲害風險。”科技小院首席專家王樹彥説。
“採用新品種和技術後,藜麥産量明顯提高。去年冬季降雪多,土壤墑情好,科技小院幫忙&&了外地買家,也簽訂了購銷協議,今年又會有好收成。”二份子鄉西高灣村種植戶郭少峰説。
幾年下來,武川藜麥科技小院以分子輔助育種、耕作模式創新、病蟲害防控、水土保持和土壤保護與利用為導向,通過藜麥種植、加工、銷售,增加就業250餘人。為帶動村民共同致富,科技小院將自己研發的技術和品種無償提供給種植戶,收穫的藜麥以比市場價還高的價格回收。
目前,當地示範推廣包括藜麥旱作栽培等關鍵技術3項,推廣藜麥新品種6個,組織科技培訓10余場,田間指導種植100余次,培訓1200餘人次,技術覆蓋面積累計達50余萬畝,帶動100多戶種植戶致富。科技成為武川縣藜麥種植戶的“致富密碼”。
“我們按照武川縣委提出的做優做強‘兩麥一薯一羊’産業鏈發展定位,開展藜麥酸奶、藜麥飲料等方面研究,延長藜麥産業鏈條,現在已設計藜麥酸奶加工生産線一條,近期可試生産。下一步,科技小院將繼續加大技術合作力度,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作貢獻。”擔任武川藜麥科技小院負責人的中國作物學會藜麥分會副會長、內蒙古蒙農藜麥産業研究院院長郭佔斌説。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達日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