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讀胡同:尋跡天慶寺雅集
綠茶
忽必烈的曾孫女、元“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刺吉,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女收藏家之一。
元朝至治三年三月(1323年),祥哥刺吉公主在元大都南郊天慶寺召集了一場雅集,展出了自己收藏的宋元書畫精品,邀請了醉心文藝的臣子,以及很多不同族群的文人雅士,一同飲酒賦詩,鑒賞字畫。
我有一本關於這次雅集以及元朝皇室書畫收藏的展覽圖冊,今天,就帶着這本《公主的雅集》,去找一找祥哥刺吉公主700年前舉辦雅集的地方——天慶寺。
清代《日下舊聞考》記載:“天慶寺原遼之永泰寺,金大安中兵毀,元世祖至元壬申重建,明宣德中重修,後有高閣,可望天壇。僧舍有李龍眠畫羅漢十六軸,今存在藥王廟西,羅漢像則無考矣。”另有資料顯示,天慶寺舊址在今天崇文門外,天壇以北的東曉市街、藥王廟西。時過境遷,不知道是否還有天慶寺的雪痕鴻爪。
我從東口進入東曉市街,這條有點破敗的小胡同看不出一丁點舊日的氣息,參差不齊的房屋,新舊不一的外墻,窄小的胡同裏,錯落停放着一些蓋着車罩的汽車。胡同大爺哼着小曲兒,聊着大天兒,外賣小哥也不像大街上那麼着急,慢悠悠地把外賣放在理髮館門口,敲一下玻璃門,接着去送下一單了。
西行百米左右,得見一座氣派的院門,心中一喜,莫非這就是“天慶寺”?院門上挂着“北京市第十一中學”大招牌,上網一查,十一中學所在位置是藥王廟。學校大門敞開着,從院門看進去,裏面層層疊疊好幾個院落。
有了藥王廟這個坐標,天慶寺就不遠了,挨着十一中學西邊是“東城區第一人民醫院天壇院區”,挨着醫院西邊則是“北京市天壇青少年活動中心”,醫院和活動中心之間是一條叫東曉市二條的小胡同,鑽進胡同看看,沒有任何寺廟的痕跡。
史料記載的“藥王廟西”就只能是這兒了,大概率天慶寺舊址應該就在醫院和青少年活動中心這片區域。舉目四望,700年前的天慶寺到如今這些一二十年的建築,其間不知道經歷多少次拆拆建建。
《日下舊聞考》載:“後有高閣,可望天壇。”那是明宣德年間重修後的天慶寺,而元至治三年(1323年)祥哥刺吉公主在此舉辦雅集近百年後,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天壇才建成。
元大都城墻整體靠北,南面城墻是今天長安街一線,南三門為承天門、麗正門和文明門。明城墻北邊收縮,南邊南移,才有了宣武門、正陽門、崇文門,可見,崇文門外的天慶寺距離元大都城墻最近的文明門,還有挺遠的距離呢。
金中都和元大都時期,這片區域是皇室消夏宴賞勝地,有很大一片水域,名曰“魚藻池”,建有殿閣亭&無數,植有萬千垂柳,金元時期有射柳習俗,端午或秋祭,一般來“魚藻池”舉行射柳活動。可見,祥哥刺吉公主是找了一處皇家宴賞勝地,舉辦了一場高規格的書畫雅集。
明清時期,這片區域逐漸荒廢。尤其清朝,平民百姓聚居於南城,這片區域也涌入大量居民,水域也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百餘個池塘,人們“歲種金魚以為業”,漸漸地,稱之為“金魚池”。
元世祖忽必烈是祥哥刺吉的曾祖父,祖父是忽必烈長子真金太子,真金雖然沒登基就去世了,但元朝之後的帝王全部出自真金一族。祥哥刺吉是蒙古“黃金家族”一員,父親答刺麻八刺是真金次子。答刺麻八刺有三子,其中,次子海山於1308年即位,為元武宗,幼子愛育黎拔力八達1312年即位,為元仁宗。
祥哥刺吉年紀在海山和愛育黎拔力八達之間,哥哥和弟弟分別做了皇帝。哥哥元武宗海山在位期間,她獲封“皇妹魯國大長公主”,弟弟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在位期間,她又被加封為“皇姊魯國大長公主”,她的鑒藏之印“皇姊圖書”就源於這之後。其後,侄兒元英宗碩德八剌繼位,又封其為“皇姑魯國大長公主”。最後,她和弘吉剌部首領、魯王琱阿不剌生的女兒卜答失裏成為元文宗圖帖睦爾皇后,又被加封為“徽文懿福貞壽大長公主”。
她先後獲得四位皇帝的封賞和禮遇。由於對漢文化有濃厚興趣,與虞集、柳貫、朱德潤、袁桷等漢族文士交往深厚,在漢族士人影響下,收藏曆代名家字畫。據當時參與雅集的士人袁桷在《魯國大長公主圖畫記》中記錄,這次雅集計有四十一件作品,其中不乏巨然、宋徽宗、黃庭堅、劉松年、錢選、蕭照等名垂青史的名家作品。
而參加雅集的士人們都按捺不住在這些名品中留下自己的題跋,像黃庭堅的《松風閣詩》後,袁桷、柳貫、鄧文原、趙岩、馮子振……長長的題跋讓長卷無限延長。而密密麻麻的藏章間,碩大的“皇姊圖書”章蓋在“松風閣”的“松”字上方,更顯得這千古名帖穩定而方正。
此行尋訪天慶寺雖無所獲,但在胡同裏遙想七百年前的風雅往事,也別有一番滋味。從胡同西口出來,見長長一隊伍,排着買“尹三豆汁”,這一老北京美食,我至今無福消受,但對有此口福的老北京人來説,無疑是日常生活裏的“美味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