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為引領
棗莊奮力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在滕州市微湖漁家創新引領鄉村振興示範區,道路兩旁綠意盎然,庭院錯落有致,美麗村居與田園風光相互映襯,匯聚成滕州市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去年以來,棗莊市以“創新引領鄉村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堅持開拓創新,在450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全面推進實施鄉村振興,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
工農互促
塑造三産融合新優勢
石榴酒、石榴茶、石榴參飲品……來到嶧城區榴園鎮王老吉大健康産業園,展廳展櫃裏擺放着琳瑯滿目的各色石榴加工産品。生産車間裏,一瓶瓶灌裝好的飲品在智能化生産線上快速流轉,石榴原汁經過26道生産程序,加工成石榴青檸飲等十多個品種的石榴飲品。
榴園鎮以王老吉大健康産業園為載體,突出龍頭帶動,拉長産業鏈條,把特色做“特”、把優勢做“優”,不斷推進石榴産業深度融合發展。用科技延鏈,深化産學研合作,綜合開發利用石榴的葉、花、果、籽、皮,拓展石榴的精深加工,提高石榴的附加值。抓好盆景産業升級,打造精品盆景園8個、標準盆景園10個。
2023年,棗莊市委市政府研究確定石榴産業高質量發展“1333”規劃布局,以增強石榴産業綜合效益為核心,縱向貫通産加銷,橫向融合農文旅,推動石榴産業向全鏈條、高附加值邁進,擘畫石榴産業大文章。
在棗莊,與嶧城石榴齊名的農産品品牌,還有山亭甘薯。
在位於山亭區徐莊鎮皓志甘薯大健康食品項目加工車間裏,本地出産的甘薯經由挑選、蒸煮、發酵、烘乾等工序,被加工成一袋袋精緻的地瓜幹,年産值可達6000萬元。項目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保價收購,帶動農民種植新品種甘薯,擦亮本地甘薯品牌,推動産業集群化發展。
棗莊堅持以工補農、以工促農,發揮工業門類齊全、底蘊深厚的優勢,推動資本鏈、創新鏈、産業鏈在鄉村融合發展。圍繞鑄鏈、強群、夯實支撐,積極培育百億級産值農業龍頭企業,創建滕州馬鈴薯、嶧城石榴、山亭甘薯等10個全産業鏈標準化示範基地,促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
抓好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五支力量的培育和壯大,實施“互聯網+”農産品出村進城工程,積極發展休閒農業、研學農業、創意農業、鄉村民宿等新業態。
數智驅動
繪就綠色農業新畫卷
農産品要增産,更要提質。在先進科技加持下,農産品生産效率得到提高,其附加值也有大幅提升,得以進軍高端市場。現在,智慧化、自動化數字農業已成為棗莊市農業發展的新風尚。
在薛城區薄皮辣椒示範種植園,一排排結構整齊的全鋼架溫室大棚分立田間,水肥一體機和卷膜、滴灌等各種新設備、新技術令人目不暇接。
“大棚的溫濕度靠物聯網系統自動調節,一個棚子每月能收兩茬,每茬能收2000斤辣椒。這裡種出的辣椒能賣到6.5元一斤。”薛城區周營鎮鞏湖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孫中快介紹説。
這座示範種植園共建設日光溫室大棚105座,同步配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種植過程標準化、管理數據化、産品可追溯的數字農業新樣板。
“生産情況可以在手機上隨時查看。”山亭區水泉鎮的一位櫻桃果農説。他拿出手機,打開監測程序,屏幕上,果園內的溫濕度、光照情況與實時監控畫面一目了然。水泉鎮的果農們運用農業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對果樹生長狀況、環境條件的實時監測和遠程操控。
抓好循環農業,推動“環境變現”。嶧城區陰平鎮“五彩沙河·樂活棗園”示範區創新“以草養畜、以廢造肥、以肥還田”的循環農業發展新模式,打造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園。2023年以來累計蒐集利用秸稈850余噸、畜禽養殖糞便500余噸,生産有機肥1100余噸。
着力推動現代信息、綠色低碳技術與農業各領域各環節深度融合,以數智驅動現代農業。棗莊市培育6個數字農業工廠、6個智慧農業應用基地、3個智慧農業示範片區。加大信息技術推廣應用,打造農業全鏈條數字化應用體系。
如今,水清魚躍的嶧城區底閣鎮“漁業小鎮”銜接推進區曾是石膏礦沉陷區,通過生態治理、復墾治理、産業治理等多種模式,底閣鎮引導農戶在沉陷區發展生態魚塘加光伏發電的“漁光互補、農光互補”生産模式,利用沉陷區2500余畝土地,租用農戶魚塘架設光伏板,建設150MW“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
為推進新能源、新材料等在鄉村發展中的場景應用,築牢鄉村經濟發展的産業根基,棗莊市主動融入國家“雙碳”戰略布局和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棗莊抓住全市域納入國家整縣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機遇,帶動光伏、儲能、智能電網等配套卡位入鏈,持續塑造鄉村發展新優勢。
圍繞産研對接增動能,集成應用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加快轉化科研成果,棗莊市重點打造10個省市級創新創業共同體,力爭到2024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6%以上,研發經費支出佔比超過2.5%,國家和省級創新&&超過300家。
抓牢鄉村建設,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棗莊率先在全國實現5G鎮村全覆蓋,農民生産生活更加便捷。提檔升級“農村基礎設施網”,全面完成農村公路戶戶通、清潔取暖改造、供水供電供氣設施管網更新等任務,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産權改革
激發鄉村發展新活力
棗莊市圍繞改革攻堅,積極推進農村産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新型經濟組織等重點改革任務。
村民在家門口上班,已是嶧城區東金莊村的常態,通過探索實施“黨支部+合作社+供銷社+農戶”模式,東金莊村推進整村土地“全託管”,推進“小田並大田”。增加機動地58畝,實現了土地、資金、技術有效配置。全村土地託管860畝,託管率達到90%,年村集體經濟增收約15萬元,農戶畝均增收近500元。
位於馬蘭屯鎮“夢享馬蘭”示範區的&兒莊區運豐良蔬基地在棗莊市首創“按揭農業”模式,通過政府引導國有企業融資建成按揭蔬菜大棚,農民就像“按揭買房”一樣支付“首付”,逐年還貸便可進行生産經營,按揭農業基地以“統一設施建設、統一集約化育苗、統一農資配送、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包裝銷售”,對合作農戶提供“保姆式”服務,帶動1000余戶農民增收,帶動所在村集體增收13萬元。
為盤活用好“沉睡資源”,增強鄉村發展內生動力,薛城區周營鎮結合棗莊市“榴棗歸鄉”工程,持續加強與山東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吸引50余名優秀人才返鄉創業,培育農村新型經營主體150余家。
通過成立“共富公司”,開展“跨村聯建”,周營鎮探索資源整合引項目、文旅賦能興産業、強村共富促發展的模式,以農村“三資”清理為抓手,盤活利用老舊校舍等閒置資源30處,引進12個村級産業項目,建設廠房16處,每年分紅達380萬元,帶動就業1200餘人。
棗莊市穩妥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在尊重農民意願前提下,通過土地流轉、託管及入股等形式,促進土地統耕統作、統種統收,力爭2024年全市土地經營規模化率達到75%。
錨定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加快構建新型經營體系。棗莊市持續深化農村改革,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成果,引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或共富公司,盤活農村資産資源,確保集體收入20萬元以上村佔比達到65%、100萬元以上村達到240個。壯大聯農帶農主體,年內新發展市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範社40家、家庭農場示範場30家。
2023年,棗莊市2210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其中100萬元的村達到232個。
通過統籌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聚焦強村富民,棗莊市以示範片區為頭雁,突出連片打造,將示範區打造成鄉村振興的先鋒區、標杆區,帶動全區鄉村向全域凈、全域美、全域富跨越,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了寶貴經驗,貢獻了棗莊力量。(記者 張環澤 李子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