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爾濱阿城:一片木耳致富一方
當下,在哈爾濱市阿城區交界街道,合作社的社員們正按時按點澆灌新培育的黑木耳。在社員們的精心管護下,黑木耳茁壯生長,預計再過10天左右,第一批新耳就可以採摘,走上餐桌。
近年來,阿城區交界街道借助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黑木耳産業,形成了一片木耳致富一方的好局面,小小黑木耳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制勝法寶”。
伴着明媚的陽光,交界街道沙河村黨支部書記項國忠和合作社的社員們正在黑木耳種植基地忙碌着,大家搶抓農時,將50萬個菌袋進行分床,一排排菌袋被整齊地擺放在田間地頭,靜待着朵朵木耳盡情“綻放”。
每年6月中旬,木耳進入採摘期,是合作社最忙的時候,附近的村民都到這裡來打工,工資日結。木耳雖小,卻能帶動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讓村民端穩了增收致富的飯碗。
“今年合作社共種植50萬袋木耳,每袋能出幹木耳1兩2左右。9月份上下,我們還能收一茬秋木耳,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秋木耳的價格更高,這樣每家收入保守估計也有十多萬元。”項國忠説。
“交界黑木耳”的産出必須經過高溫滅菌、菌包灌裝打孔、加入菌棒、地擺分床、看護澆水、採摘晾曬、裝袋入庫等過程。“要保證出耳的高質量,每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這樣長出的木耳不易生蟲,還不用噴灑農藥,保證了木耳品質的純凈和原生態,這也是‘交界黑木耳’受到消費者喜愛的原因之一。”合作社社員項田説。
交界街道立足資源稟賦,把發展黑木耳等農特産業作為強街之本。2023年,交界街道協調爭取項目資金50萬元,將沙河村原有燃煤型鍋爐升級為電磁節能環保型鍋爐3&套,購置篩料機3&、開口機3&、烘乾機1&、包裝機1&,新建磚混加工車間150平方米,每天可加工木耳15000袋。看著嶄新的機器,農戶們喜上眉梢,設備的更新大大提高了生産力,為沙河村實現增産擴種打下了堅實基礎。
為帶動更多農戶搭上木耳産業發展的“快車”,沙河村積極探索“黨建+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黨建引領,黨員示範,農戶參與,村黨支部書記項國忠及村“兩委”成員帶頭邊學邊幹,多次前往先進地區考察學習,並通過街道組織的農業培訓掌握了相關種植技術,在多年的實踐生産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方法,引導更多農戶參與發展木耳産業。
阿城區委書記孫釗説,下一步,阿城區將積極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擦亮“交界黑木耳”産品品牌,把小木耳辦成大産業,推動特色産業向效益提升轉變,為鄉村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産業基礎,描繪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阿城新畫卷。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徐凱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