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8版 國際

解密新興全球關鍵金融基礎設施“阿拉丁”的威力與威脅

2024-06-03 10:05:51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8版 國際

  新華社專特稿(韓冰)全球資産管理巨頭貝萊德公司在上世紀80年代研發出一體化資産管理&&“阿拉丁”(Aladdin),用於管控投資風險、優化資産配置。該&&經過數十年迭代更新,已成為世界級關鍵金融基礎設施,用戶包括美聯儲、歐洲央行等千余家重要機構和企業,管理的資産規模超過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經濟總量。業界專家認為,“阿拉丁”&&的應用狀況、發展前景和潛在風險值得密切關注。

西方金融界不可或缺

  綜合資料顯示,“阿拉丁”的全稱為“資産、負債、債務和衍生品投資網絡”,是一個具有強大數據處理和分析功能的電子&&。該&&於1988年啟用,最初僅供貝萊德內部使用。後來貝萊德發現該産品具有巨大市場需求,1999年開始對外銷售。

  在本世紀頭十年美歐發生的一系列重大金融危機中,“阿拉丁”表現亮眼。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期間,貝萊德借助“阿拉丁”&&有效避險並盈利,和雷曼兄弟等華爾街投行的損失慘重乃至破産倒閉形成鮮明對比。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期間,貝萊德用“阿拉丁”&&為美國財政部、美聯儲以及摩根大通、美國國際集團等華爾街巨頭迅速完成資産狀況分析、制定不良資産處理計劃,還為日本、挪威、新加坡等國主權基金提供關鍵諮詢服務,效果受到廣泛認可。此後的2009年歐債危機中,歐洲央行、愛爾蘭和希臘政府都開始使用“阿拉丁”應對危機。

  經過危機檢驗,“阿拉丁”贏得良好口碑,在全球範圍內迅速發展大量重要用戶。如今,微軟、蘋果、谷歌母公司“字母表”等美國大型上市公司、全美幾乎所有重要銀行都使用“阿拉丁”,世界排名前十的保險公司中至少有一半使用這一&&,瑞士、日本、以色列等多國頭部資産管理企業、政府養老基金或央行是這一&&客戶,甚至先鋒領航、道富環球投資管理等貝萊德的主要競爭對手也購買了“阿拉丁”。

  據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行為經濟與行為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姚凱介紹,在一體化資産管理&&市場,“阿拉丁”已佔據類似微軟“視窗”系統在電腦操作系統領域所擁有的壟斷地位。一些大型跨國資産管理公司將“阿拉丁”視為資管市場的“重要支柱”,稱之為“不可或缺的氧氣”。

  為避免成為輿論焦點,貝萊德從2017年起就不再正式公布“阿拉丁”的用戶數量和管理的資産規模。貝萊德2023年財報顯示,該公司2022年“阿拉丁”銷售收入達到約14億美元,年度增長超過7%,在公司營收總額中佔比達8%。輿論廣泛認為,1988年創立的貝萊德正是借助“阿拉丁”才在40年內成功躍升為全球最大的資産管理集團,打造出覆蓋萬億美元級財富的“資管帝國”。

風險防範和信息聚合能力突出

  “阿拉丁”的成功和貝萊德重點塑造該&&的三個核心競爭力有關。

  首先,全面系統的風險研判能力。據“阿拉丁”&&的官方網站介紹,該&&每天可以監測2000個以上風險因素,每週執行5000個投資組合壓力測試和1.8億個期權調整計算。外媒披露,“阿拉丁”由數十台超級計算機支撐運行,擁有高質量海量歷史數據庫,並可在此基礎上使用隨機抽樣技術生成股票和債券的走勢預測圖,發現不同類型資産之間的關聯性,幫助決策者進行日常風險評估。

  “阿拉丁”還可用於評估“黑天鵝”事件風險。它可以對海量數據進行深度學習,然後模擬“新的重大疫情爆發”“俄烏衝突戰事再次升級”等重大極端事件狀況下金融市場的相應走向,並一目了然地展示現有投資組合在相應極端狀況下的盈虧情況。

  其次,高效實用的信息聚合能力。“阿拉丁”&&猶如一個神經中樞,將整個投資流程有機連接起來。“阿拉丁”&&負責人羅布·戈德斯坦説,通過使用“阿拉丁”&&,貝萊德實現了“一個系統,一個數據庫,一套模型”,把一個數萬名員工的企業變得好像一輛“只有一個儀表盤的汽車”。

  強大的信息聚合能力使得“阿拉丁”可以按照客戶需求,定制個性化服務。以色列央行就通過“阿拉丁”&&,設置了符合其需要的一籃子貨幣基準,從而更好地衡量其外匯儲備的回報率。

  最後,不斷升級的迭代更新能力。2006年,貝萊德並購美林投資管理公司,使“阿拉丁”&&得以覆蓋股票和歐洲金融市場業務;隨着氣候變化挑戰日益嚴峻,“阿拉丁”&&推出資管領域首個全球氣候風險評估應用,以滿足客戶評估氣候變化導致的投資風險的需要;今年1月,貝萊德推出“阿拉丁”&&的人工智能助手,為客戶提供&&專用大模型,便於客戶更便捷地在“阿拉丁”後&數據庫中提取數據、翻譯資料,形成初步投資報告。

  姚凱注意到,貝萊德去年對智能技術芯片等基礎設施進行了大規模加注,例如以12.5億美元收購技術領先的基礎設施投資&&,在算力和數據方面進一步壘高行業壁壘。

警惕資本集團干預決策

  多方資料表明,“阿拉丁”為全球資産管理提供了先進科技工具,但隨着它成長為全球性關鍵金融基礎設施,該&&帶來的一些潛在風險也需及時防範。

  首先,這一系統可能導致部分金融界精英投資者形成認知依賴,進而集體決策失誤。資金規模超過500億美元的美國養老基金——“洛杉磯縣僱員退休協會”擔憂,類似“阿拉丁”的金融科技&&可能導致重要投資者以相同的思維方式和評估體系去研判市場風險,結果集體漏判誤判。

  姚凱説,如果大量金融交易決策者的數據和方法均依賴單一的“阿拉丁”系統,導致形成決策趨同的“羊群效應”,這本身就容易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從金融危機史來看,當人們都過於信賴某種風險評估體系時,往往會反受其所誤。美國次貸危機就是典型案例。危機發生前,市場投資者普遍高度信任穆迪、標普等國際評級機構對以次級抵押貸款為基礎資産的結構化金融産品的信用等級評估,幾乎完全忽視了這些産品違約的重大風險。

  第二,有可能給系統性風險監管製造新“盲區”。英國監管機構金融行為監管局認為,“阿拉丁”這樣的大型&&管理巨量財富,提供的決策方案一旦失敗,可能對投資者和消費者造成嚴重傷害,甚至“損害市場完整性”。同時,“阿拉丁”這樣的&&也可能成為網絡攻擊的對象,不排除網絡攻擊造成大量泄密而引發金融市場動蕩的可能性。

  最後,這一&&加大了資本集團干預政府決策的風險。彭博社説,如今很多人都把“阿拉丁”看成美國政府的又一個分支機構。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後,美國財政部多次和貝萊德簽訂利潤豐厚、金額巨大的資産處理合同,但這些合同基本沒有走正常的招標程序。公開資料顯示,“阿拉丁”和其背後的貝萊德,至今都沒有被美國監管部門納入系統性風險機構監管名單中。

 

責任編輯: 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