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飯圈”進入體育圈,影響幾何?
國家體育總局在日前舉行的全國體育宣傳文化工作會議上&&,將堅決抵制畸形“飯圈文化”對體育領域的侵蝕。相關話題衝上熱搜,再次引發討論。近日,多位體育界人士和專家在採訪中談及“飯圈文化”對體育領域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飯圈”的風因何吹進體育?
專家介紹,始於娛樂圈的“飯圈文化”一般指粉絲們自發組建的一種強凝聚力、強系統性的組織,體現在有一整套運作系統,具有強大組織運營能力,流量與“飯圈”高度綁定,成為一種商業模式。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孫麒麟&&,“飯圈文化”進入體育圈,一方面説明大量的觀眾喜歡熱愛這項運動,願意投入其中,另一方面也説明中國體育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體育項目及優秀運動員受到粉絲追捧。
雲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紅春認為,“飯圈文化”發展至體育圈,是體育明星為國爭光的天然光環和流量、體育市場化和商業化發展、不同群體基於個人愛好的偶像選擇、新媒體和短視頻時代的便捷信息獲取等多種因素疊加的必然結果。
關鍵之道體育諮詢公司創始人張慶&&,“飯圈”在體育領域出現,首先體現了體育明星作為優質偶像對青少年和公眾的影響力日趨增強,也反映了公眾審美從“白瘦幼”到運動和健康之美的變化。
在採訪中,專家對一些偏離體育運動本身,過度追求娛樂,盲目追逐流量的畸形“飯圈文化”&&擔憂。
“為了博流量、找商機、吸引眼球,有的飯圈會誇大其詞、胡編亂造、無中生有、挑撥離間、製造對立情緒,這些行為給體育事業帶來危害。”孫麒麟説。
明星運動員等體育界人士反感畸形“飯圈文化”
國家體育總局&&,越來越多案例説明,畸形“飯圈文化”對運動員身心健康成長、運動隊為國爭光能力、體育事業可持續發展都極為不利。
長春市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短道速滑一線隊教練李野是中國短道速滑名將,曾參加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和2006年都靈冬奧會。2023年年底的短道速滑世界盃,李野作為地方隊教練在現場觀摩,在男子500米決賽中,處於第二位的林孝埈在試圖超越時與領先的劉少昂發生碰撞,隨後看&上傳來謾罵和主教練下課的聲音。“這會影響運動員的心態和臨場發揮時的判斷,進而影響到成績。其實短道速滑發生碰撞是正常現象,當時覺得那些人可能對項目競技規則不太了解。”
2023年短道速滑世界盃碰撞事件後,網絡出現不少謾罵言論。林孝埈本人隨即在個人社交賬號發文,&&一些網絡言論嚴重影響了自己及隊友、教練的訓練和生活,對此感到“很氣憤很難過”,並強調“個別人不要假借喜歡我的名義去謾罵其他人”。
2023年全國跳水錦標賽10米&決賽中,陳芋汐奪冠,全紅嬋獲得亞軍。現場一位粉絲在看&上大吼“裁判不公”,認為全紅嬋被“壓分”。全紅嬋被該粉絲的言行震驚,當場無奈嘆氣並勸告對方。但賽後網絡上仍出現較多質疑“裁判不公”“故意壓分”的輿論,甚至出現了對冠軍陳芋汐的攻擊和謾罵。
奧運冠軍何衝隨後在社交媒體公開發聲,對此&&憂慮,呼籲粉絲理性。他認為這種過度情感化的思維與言行十分危險,對運動員産生負面影響。
一些受訪運動員和教練員也有類似感受。短道速滑奧運冠軍武大靖也曾遭遇網絡上大規模的攻擊謾罵,他説:“心裏很不舒服,我們在為項目付出,也想用成績回報祖國和自己,而現在我們在國內遭受着謾罵,感覺挺傷心。”
此外,男乒運動員樊振東和王楚欽、中國女籃球員楊舒予、羽毛球世界冠軍陳雨菲等都曾深受被跟蹤、偷拍等畸形“飯圈”行為困擾,並紛紛發聲自己“不喜歡”。
體育管理者更是苦畸形“飯圈”久矣。中國奧委會曾發文質疑背後操縱者:“‘飯圈’亂象只不過是個表象,如果沒有形形色色的利益驅動,這樣的非理性衝動肯定長久不了。”
李野認為,從場內到場外,畸形的“飯圈”行為對運動員來説,在備戰心態、競技狀態、比賽安全等方面都會産生不良影響。
專家:區分合理訴求與畸形“飯圈”
也有專家提醒,要將粉絲呼籲公平公正的合理訴求和畸形“飯圈文化”區別對待。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席志武&&,捍衛體育的公正性與粉絲所訴求的自身偶像得到公平對待,具有一致性。
張慶覺得,判斷是正常的粉絲熱情還是極端“飯圈”行為,主要看是否合法合規,合情合理。粉絲的關切和質疑,應通過合法合規的渠道反映,而對於一些合理質疑或社會關切,相關管理部門也應該及時回應,避免輿論激化。
“體育項目相對專業性強,‘外行’容易看不懂,但體育事業公眾又有知情權。有關管理部門應該有溝通意識,比如涉及一些社會關注度高的選拔標準、評判依據和過程,應當及時向公眾披露。”張慶説。
此外不少專家建議,對於畸形的“飯圈文化”,除了體育系統發力之外,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要協同共治。
“首先,關注粉絲輿論表達的核心訴求,比如,對賽事選拔過程及考量標準做一些解説和科普。再者,要讓網絡&&對一些帶節奏的自媒體和所謂‘大V’堅決進行處理,違反法律的要及時追責。此外,運動員本身也應當利用自身影響力,更多呼籲粉絲正確理性看待。”席志武説。
“運動員作為公眾人物,在這個時代除了要具備競技水平,還要具備一定的公共關係能力。讓我們一起努力,讓體育圈的追星回歸理性。”李野説。
(記者王浩明 周萬鵬 岳冉冉 鄭明鴻)
新華社廣州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