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清標:手澤存先志,功勳在古人
▲位於河北正定的梁氏宗祠內景(2024年3月12日攝)。本報記者蘇凱洋攝
▲蕉林書屋內展示的部分書畫藏品(2024年3月12日攝)。本報記者蘇凱洋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蘇凱洋
五一期間,河北博物院內觀眾摩肩擦踵。在“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河北特展”第一展廳,人們在一幅放大1.2倍的《千里江山圖》前駐足觀賞。淡雅柔和的青綠色調下,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惟妙惟肖,引得眾人為這幅國寶級畫作之精妙感嘆稱奇。
“《千里江山圖》的傳世離不開梁清標,你看,他總是把印章蓋在不影響畫作本體的地方,這是對書畫的尊重。”在正定梁氏二十世孫、正定縣梁清標研究會會長梁新順的講解聲中,觀眾們沿着燈箱漫步,仿佛每個人都可以和《千里江山圖》的作者王希孟來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
此次特展展出畫作1100余幅,包含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名家名畫。開展100余天以來,大批觀眾慕名而來,累計接待超過135萬人次。通過此次特展,一位河北正定籍鑒藏名家被大家熟知,他就是梁清標。
“四部尚書”醉心鑒藏
梁清標是誰?
他是“四部尚書”,37歲任清朝兵部尚書,後又歷任禮部、刑部和戶部尚書,官位最高至保和殿大學士。在世代為官且官位顯赫的河北正定梁氏家族中,他是一位代表性人物。
他長於鑒藏,鑒別能力為時人和後人所認可,藏品更是以質量上乘聞名於世。經梁新順統計,目前可考證的梁清標藏品共627件,其中書法108件,繪畫511件,緙絲書畫8件。此外,他還有大量藏品散落民間乃至海外。
明朝洪武年間,正定梁氏一世祖梁聚為避戰亂,攜家眷從山西蔚州(今河北蔚縣)遷居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縣)。數代族人為學為官,至七世梁夢龍中進士而家族大顯,最終成為“正定之名門、鄉賢之士家”。
從明至清,正定梁氏家族“四世顯貴”。梁新順介紹,自梁清標的曾祖父——“太子少保”梁夢龍算起,正定梁氏家族共出現6位進士、70多名縣丞及以上官員。梁清標的祖父輩梁忠、梁思、梁慈、梁志,父輩梁維本、梁維樞等人也各有成就,出現了一些收藏家和書畫鑒賞家。
走進今天的正定縣城,梁家昔日盛景,可窺一二。
梁氏家族曾在城內建有佔地40余畝的梁相府。如今縣城核心地段,梁氏宗祠、蕉林書屋等建築仍然保留着,並進行了修復,它們分別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梁清標出生,自幼耳濡目染地對詩詞書畫産生了興趣。優越的家庭環境使梁清標從小就接觸到大量的文化珍品,培養了他的藝術鑒賞力和收藏意識。梁氏家族與當時的文人墨客有着廣泛交往,為他提供了豐富的人脈資源。
梁清標自幼聰穎,讀書“目數行俱下,搦管成文,飚發泉涌”。十四歲補博士弟子,二十三歲領鄉薦。二十四歲時,他考中進士,被授翰林院庶吉士。這一年,一位畫家專門創作了一幅《登瀛洲圖》,描繪的就是梁清標考中進士後即將履新的場景。跋曰:“猶子玉立方弱齡,才穎利刃新發硎。”
梁清標官途坎坷。清順治元年(1644年),也就是梁清標考中明代進士的第二年,李自成破京城,梁清標被迫一步步由明入清,背上“貳臣”之名。
後來,他幾度沉浮,數次被貶。在一次卸職歸鄉後,梁清標過上了以書作伴、翩然逍遙的生活。他建立了蕉林書屋,並作《江城子·書屋落成》一詞:“恩賜閒居容懶慢,身外事,付天公。”
飽受官場爾虞我詐、明爭暗鬥之苦,決定“身外事,付天公”的梁清標,將更多的熱情和精力付諸書畫鑒藏,“見人則求所未見書,得一帙如遇故人”。
清代畫家方亨鹹在《五苗圖》的題跋中這樣記錄:有一夜,梁清標夢到仙人贈其一幅《五苗圖》,“上有蒼松百尺,樹底菁蔥出苗者五”,醒來後對此唸唸不忘。不久,兒子滿月,行次剛好第五,梁清標即“以嘉名賜之”,名允敘,字五苗。
梁清標家境優越,卻因購求書畫,以致“體錢恒苦不給”,不免感嘆“書債索來終歲有,世緣閱盡百憂輕”。偶聞好友攜書歸,他便走筆寄訊:“我亦蓄書支俸盡,奇文可許共開顏。”
鑒藏家得到珍品,自然要鈐印題款,以示所屬。其中,胡亂鈐印、大膽作序者有之,抒情記懷、喧賓奪主者有之,更有些收藏家為了滿足私欲,不惜破壞畫作本體,把印章蓋在和文字、圖畫重合的地方,唯恐留不下自己的痕跡。
梁清標在贈好友詩《送張黃美歸廣陵》中寫道:“手澤存先志,功勳在古人。”在他看來,書畫收藏意在品鑒,重在傳承。
他也是這樣做的。通常,梁清標只在藏品上蓋1-3枚章,他的鑒藏印章一般較小,且常鈐印在畫作邊角,不在本體上亂蓋圖章。這與他低調謙遜的為人風格和端正的收藏理念不無關係。
由衷的熱愛與恒久的付出,使得梁清標在中國書畫鑒藏史上留下了印記。《大清畿輔先哲傳》稱其“搜藏金石文字、書畫、鼎彝之屬甲海內”。他鑒藏的書畫既是清朝內府藏品的主要來源,也是今天各大博物館中的珍品。
蕉林書屋“圖書之富甲古今”
如今的河北正定,游人如織。白天,年輕人身着漢服到隆興寺、廣惠寺等地拍照打卡。夜幕降臨,游客們在一眼望不到邊的小吃攤中來回穿梭,感受着這裡的人間煙火氣。
熱鬧之外,燕趙南大街208號,一處小院坐落於此。走進院中,見得一閣,抬眼望去,牌匾上寫着:蕉林書屋。
清康熙六年(1667年),梁清標卸任回鄉。次年夏天,他改建曾祖父梁夢龍留下的一所別墅,取名“蕉林書屋”,目的是“藏書而燕息咏嘯於其中者也”。
“當時的蕉林書屋面積很大,準確地説,是一個花園式的清代古建築群,有藏書閣、花廳、書房、東西跨院,院中種植銀杏、海棠以及主人最喜愛的芭蕉,成為梁清標藏、讀、鑒賞之地。”梁新順説。
自梁夢龍開始,歷經梁氏三四代人傾心廣集,蕉林書屋的藏品非常豐富,梁清標更是將其蒐求的精品藏物悉數存置於此。史書記載其巔峰時“蓄古書數十萬卷”,可與天一閣相提並論,得“項家蕉窗梁蕉林,圖書之富甲古今”之美譽。
蕉林書屋同時也是梁清標品茗會友之所。
獲得名貴書畫後,梁清標既不束之高閣,也不避人耳目,而是慷慨地拿出來和友人共賞。他還積極通過著書立説、交游唱和等方式,擴大這些書畫的影響範圍。
為官四十餘年,梁清標交游甚廣,與其有過詩詞唱和的官宦就達三百餘人。他的不少朋友都到過蕉林書屋,在此談古評今、品茶悠憩。
為了讓更多的墨友共賞藏品,也更好地留存名跡,時值清初刻帖之風流行,梁清標從蕉林書屋的藏品中,精選平生真賞至精之品集成,鑒定匯刻,請金陵精工尤永福摹鐫,集萃為《秋碧堂法帖》。陸機的《平復帖》、杜牧的《張好好詩》、顏真卿的《自書告身帖》、蘇軾的《洞庭春色賦》等舉世聞名的法帖均在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科技的發展,梁清標的不少珍藏都依靠高清晰度掃描和數字攝影技術獲得了“數字生命”。今天,在博物館和網絡&&上,人們都有機會一睹其風采。
“百年故紙生嘆息,蕉林書目已不存。”由於梁清標未留下藏品目錄,蕉林書屋究竟有多少藏品,今已無從考證。
據《正定縣誌》記載,其孫梁彬於1760年“引疾歸田”“資用屢空”,家道中落,所余藏品自難保全。蕉林書屋大部分藏品進入清內府,也有不少散落民間。如今在北京、天津、台灣乃至國外的一些博物館,都能看到蕉林書屋當年的藏品。
雖然藏品雲散海內外,但“蕉林書屋”“蕉林收藏”已成為我國書畫鑒藏史上的一個重要標籤。許多宋元字畫碑帖都鈐有“蕉林書屋”印,其中大多稱得上是稀世珍寶。梁清標和蕉林書屋的名字也隨着這些文物的流傳曉之四海。
“南畫北渡”與私人鑒藏
私人鑒藏名貴書畫,絕非易事。鑒賞能力、人脈資源、豐厚財物等缺一不可。梁清標這樣一位私人鑒藏大家的出現,是多要素集合造就的。
明朝晚期,商品經濟發展到相當程度,文化藝術同樣繁榮。尤其在江南地區,各種藝術品的創作和交易需求都達到高峰,成為書畫創作與收藏的中心。這一時期,文人墨客輩出,他們不僅創作了大量書畫作品,還熱衷於收藏佳作,形成了濃厚的收藏氛圍。嚴嵩、項元汴、王世貞等都是當時的收藏大家。
梁清標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
他不僅繼承了家傳的名畫和數千冊圖書典籍,也繼承了家族的收藏傳統,並不斷拓展和完善自己的收藏體系,最終成就獨具一格的文化珍藏。其中,明清兩朝交替時期是梁清標蒐集書畫的關鍵階段。
明清之際,社會動蕩,許多珍貴藝術品流散民間。期間,以私人收藏的形式實現書畫藏品由南向北轉移,形成“南畫北渡”的歷史現象。收藏圈的中心從江浙地區北移到清宮內府,散落於民間的收藏也漸漸向皇宮內府集中。
時局不靖,各路收藏家紛紛以藏品換金銀。梁清標卻反其道而行,通過個人收購、友人贈予等方式,獲得不少珍貴的書畫作品,許多珍品得以在他手中保存和傳承。
不過,真跡和贗品在“南畫北渡”中並存,鑒藏家能否辨別真偽十分重要。
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到的鑒賞眼光,使得梁清標具備從紛繁複雜的書畫中選出珍品的本領。他有詩句論及書畫鑒藏,“諦觀審辨析毫芒”“博物多識鑒賞精”。
《梁清標年譜》記載,一次,有人送來一幅《西園雅集圖》,但是畫軸已損壞,絹被煤煙熏染,一些地方幾乎看不到墨痕。梁清標審視發現,軸端無題識,不知誰所作,但筆法細謹、位置雅麗,人物鬚眉毫發皆現。於是,梁清標將此畫買了下來,並重新裝裱。
六七年後,梁清標偶然得到一本《黃文獻公集》,讀到《述古堂記》時發現,自己收藏的這幅《西園雅集圖》極有可能是北宋著名畫家李伯時所作,“即非伯時,當亦宋人名手臨摹,為世所罕睹,可寶也”。
“梁清標的鑒賞水平在當時就有很高評價,至今仍頗受業內人士好評。”梁新順説,“經他題箋、鈐印、考證的書畫,大多比較確切精當。”
得到珍品後,梁清標對書畫重裝非常慎重,向來要“擇善工而為之”。張黃美是當時南北書畫界雙向收購的關鍵人物,也是有名的書畫裝裱高手。梁清標與他在京相遇後,特請其為所藏書畫裝池。
王以坤在《書畫鑒定簡述》中描繪了梁清標重裝書畫的幾個細節:“畫軸多用碧色雲鶴斜紋綾天地,米黃色細密絹圈,有些用副隔水,有些不用副隔水,這要視本幅的長短而定。”“隔水、天頭都是雲鶴斜紋綾,精選較好的舊錦做包首,白玉別子和軸心。”凡是重裝的作品,梁清標都會重題簽頭,視為完整。
“如果沒有梁清標,今天中國洋洋大觀的名畫裏,至少有好幾百幅不知散落在什麼地方。”河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河北省燕趙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梁勇説,梁清標在中國美術、書法傳承史上是一個重要的代表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