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鹽城,感受“鐵軍精神”
▲美秀美術館收藏的西漢時代純金馬。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子江攝
▲美秀美術館收藏的西漢時的錯金銀傘挺。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子江攝
▲美秀美術館收藏的東漢時的銅馬。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子江攝
▲美秀美術館空中鳥瞰。美秀美術館供圖
馬譽煒
近日,我去了一趟江蘇鹽城。傍晚時分一下高鐵,前來接站的戰友問我,來鹽城最想去的地方是哪,我脫口而出:“最想去‘新四軍紀念館’受受教育。”老戰友聞聽不禁啞然失笑:“嗯,我一猜您就會想去那裏。”於是,第二天一早,我們就直奔位於鹽城市亭湖區建軍東路的“新四軍紀念館”。
“我們的共産黨和共産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着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毛澤東名篇《為人民服務》中的這段話,早在我孩童時期就已耳熟能詳了。通過電影、戲劇、小説等藝術形式傳播,對新四軍及其將領葉挺、陳毅、粟裕、張雲逸、黃克誠、彭雪楓、李先念、張愛萍、張震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傳奇故事也有所了解,但親身到英雄先輩們當年浴血奮戰過的鹽阜大地走一走、看一看,近距離學習新四軍抗戰的光輝歷史,感受聞名遐邇、震撼中外的“鐵軍精神”,這還是第一次。
進入紀念館的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昂首挺立、身背長槍、吹衝鋒號的新四軍戰士雕像,高高的漢白玉石底座上寫着“東進”兩個金色大字。
小長假期間的新四軍紀念館裏,人頭攢動,莊嚴肅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瞻仰、緬懷先輩,學習革命精神。展館內一張張圖片,一份份史料,一件件文物,一個個模擬場景,展現了新四軍將士們當年學習、工作、戰鬥、生活,生動再現了新四軍浴火重生、浴血奮戰的光輝歷史。隨着解説員動情入理的講解,把大家的思緒帶回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
1941年初,皖南事變發生後,中共中央軍委於3月20日發布重新組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從此馳騁蘇北,浴血奮戰,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戴和支持。軍民同仇敵愾,所向披靡,譜寫出一曲曲氣壯山河的英雄壯歌。決戰黃橋、橫掃頑敵、挺進鹽阜,新四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鐵軍精神”,這就是:聽黨指揮,忠於人民;不怕犧牲,敢於勝利;軍民一致,官兵一致;令行禁止,執紀嚴明;勇猛頑強,英勇善戰。這一精神,至今依然是人民軍隊“軍魂”的重要內容,新一代革命軍人堅定傳承紅色基因,沿着先輩足跡奮勇前行在強軍興軍新征程上。
我在陳毅元帥當年戰鬥生活的圖片和手跡前駐足良久,默念著他1942年10月寫的一首題為《鹽阜區參議會開幕感賦兼呈參議員諸公》的詩:“列強風雨苦相催,腐朽猶存是禍胎。碧血前驅流萬斛,新墳後繼起千堆。飄搖專制霸圖盡,茁壯新生民主來。應知天定由人定,日月重光世運開。”字裏行間展現的是在腥風血雨中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精神。陳毅元帥的詩既是革命戰爭年代我軍戰鬥精神的真實記錄,也是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的生動體現。他1943年寫的那首《過洪澤湖》:“扁舟飛躍趁晴空,斜抹湖天夕照紅。夜渡淺沙驚宿鳥,曉行柳岸雪花驄。”記述的就是當年張愛萍率新四軍三師九旅在洪澤湖地區打擊日寇、剿匪戰鬥的景象。當時,洪澤湖一帶的人民飽受日偽軍和多股土匪勢力的掃蕩蹂躪,饑寒交迫,民不聊生。新四軍指戰員懷着救民眾出苦海的志向,從不會游泳的“旱鴨子”,很快成為能打能游能藏的水上“輕騎兵”。他們巧用“蟹殼燈”戰法,神出鬼沒,隱真示假,不斷消耗敵人的戰鬥力,搞得日偽軍和各路土匪坐不寧、睡不安,一再陷入新四軍遊擊隊的埋伏圈。洪澤湖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些戰鬥也為陳毅元帥的戰地軍事題材詩詞創作,提供了靈感和素材。
在紀念館的玻璃展櫃裏,我看到一件十分破舊、黃白相間的軍大衣。據解説員介紹,這件大衣是抗日戰爭年代生産的,質地為棉麻纖維,由新四軍四師繳獲而來,最初由組織決定交予時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穿着使用。鄧子恢非常喜愛這件大衣,還特地穿着照過一張相。但鄧子恢穿了沒多久,就轉贈戰鬥在一線的第四師師長兼政委彭雪楓。過了一陣子,彭雪楓又將這件大衣轉贈給中共淮北區黨委副書記兼淮北行政公署主任、後任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兼後勤司令員的劉瑞龍。由此可見,一件軍大衣既是抗日烽火的見證,也是新四軍生活艱辛的寫照,還是革命將領、戰友間深厚情誼的記錄。
展館墻上張貼着的《新四軍軍歌》,吸引了我的目光:“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們的姓名。孤軍奮鬥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勳。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千萬里轉戰,窮山野營。獲得豐富的戰爭經驗,鍛煉艱苦的犧牲精神。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一貫堅持我們的鬥爭!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有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勇敢的精神和遠大的理想。在我國抗日戰爭的史冊裏,記載着新四軍鹽阜抗日戰鬥的光輝戰績。僅1943年,新四軍就連續組織幾次大的重要戰鬥,重創日軍主力,是一個讓日本鬼子膽戰心驚、使鐵軍精神大放異彩的年份。初春,日寇集結兩萬多兵力,對鹽阜地區抗日根據地進行春季大掃蕩,妄圖一舉消滅新四軍在鹽阜地區的主力部隊。為粉碎日偽軍的陰謀,新四軍三師七旅和八旅奉命轉移外線淮海區域,只留少數主力部隊化整為零,分散配合地方武裝,堅持反“掃蕩”鬥爭。歷時月余,將敵人拖得精疲力竭,為新四軍主力回師對日偽軍展開反擊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戰機。之後,新四軍集中優勢兵力,採取四麵包圍、各個殲滅等戰法,連續打了幾仗。僅單家港反擊戰,新四軍就殲滅日偽軍240多人。在陳集殲滅戰中,殲滅陳集據點敵軍近百人,繳獲日軍全部武器裝備。時任一線指揮員張愛萍副師長即興賦詩:“風送春暖丹心融,月照鐵馬虎膽雄。千村人迎頻招手,百戶犬臥撫懷中。大聖揚威羅剎腹,小鬼跪降龜殼叢。陳集殲敵首奏捷,全面反擊戰鼓隆。”不僅謳歌了新四軍指戰員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同時也描述了人民群眾踴躍支前的感人場面。為了確保我軍戰鬥行動,群眾紛紛將家犬抱在懷中不停撫摸,以免狂叫驚動敵人。
走出新四軍紀念館,我和戰友不約而同地哼唱起那首雄渾鏗鏘的《強軍戰歌》:聽吧!新征程號角吹響,強軍目標召喚在前方!國要強,我們就要擔當,戰旗上寫滿鐵血榮光……